什麼時候要看身心科?

6 瀏覽次數

當你長期感到心悸、胸悶、頭痛、腸胃不適,或是不明原因的全身痠痛,甚至食慾不振、出現自殺念頭,且檢查不出明顯病因時,可能是身心科求助的時機,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心裡卡著塊石頭?該找身心科醫師聊聊了

我們常說「心病還需心藥醫」,但「心病」到底是什麼?什麼時候才需要求助身心科醫師呢?很多人抱持著「沒什麼大不了」、「忍忍就過了」、「丟臉」等想法,遲遲不肯踏進診間,讓原本可以獲得改善的困擾,反而長期積壓,影響生活品質。 其實,尋求身心科協助並非軟弱的表現,而是積極面對自身健康問題的明智之舉。

許多身體症狀,例如長期、反覆出現的心悸、胸悶、頭痛,以及腸胃不適(如腹瀉、便秘等),甚至不明原因的全身痠痛,都可能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 這些症狀經由一般內科檢查,卻查不出明顯的器質性病變,這時候,就值得懷疑是否為身心症狀。 例如,長期壓力導致的腸躁症,或是焦慮引起的胸悶,都屬於這種類型。 此外,一些看似與心理無關的症狀,例如睡眠障礙、食慾改變(暴食或厭食),也可能暗示著潛藏的心理問題。

更需要注意的是,持續出現的負面情緒,例如焦慮、憂鬱、恐懼,以及感到絕望、悲觀,甚至出現自殺念頭,絕對需要重視。 許多人認為這些只是「心情不好」,輕易忽略其嚴重性,殊不知這些情緒可能是嚴重心理疾病的徵兆,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 這些疾病並非意志力薄弱就能克服,它們需要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除了明確的身心症狀外,一些生活上的變化也可能暗示著需要尋求身心科協助。 例如,經歷重大人生變故(如失戀、失業、親人離世)、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人際關係嚴重受挫等等,這些事件都可能導致心理壓力過大,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應付這些壓力,生活品質明顯下降,例如持續疲倦、提不起勁、難以專注,甚至出現逃避現實的行為,都應該尋求專業協助。

更重要的是,別害怕被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 許多身心疾病如同感冒一樣,是可以治療和痊癒的。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病情惡化,影響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 身心科醫師會透過問診、心理測驗等方式,仔細評估你的狀況,並提供適切的治療方案,例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治療)或兩者合併使用。

總而言之,當你感到身體不適且查不出原因,或是情緒低落持續時間過長,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品質,請不要猶豫,勇敢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及時就醫並非承認自己的軟弱,而是對自己負責,選擇一條通往健康和幸福的道路。 記住,尋求協助是一種力量,而不是一種負擔。

#壓力過大 #情緒困擾 #身心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