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吃降血壓藥有什麼副作用?
長期服用降血壓藥,固然能有效控制血壓,保護心血管及腎臟健康,降低中風、心肌梗塞和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然而,如同所有藥物,長期服用降血壓藥也可能伴隨一些副作用。雖然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因人、因藥而異,且多數情況下輕微且可控,但了解這些潛在風險,才能在與醫師討論用藥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以下列出幾種常見降血壓藥物類型及其可能的副作用:
-
利尿劑: 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和鹽分,降低血容量,從而降低血壓。常見副作用包括:脫水、電解質失衡(如低血鉀),導致肌肉無力、痙攣、頭暈等;也可能影響血糖和膽固醇水平。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痛風發作。
-
乙型阻斷劑: 降低心跳速率和心臟收縮力,減少心臟輸出量,降低血壓。常見副作用包含:心跳變慢、頭暈、疲倦、呼吸困難(尤其對有氣喘病史者)、性功能障礙等。也可能影響血糖和膽固醇水平。
-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鬆弛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臉部潮紅、腳踝腫脹、心跳加快、便秘等。少數人可能出現牙齦增生。
-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 (ACEI): 阻斷血管收縮素的生成,使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常見副作用包括:乾咳、頭暈、低血壓、高血鉀,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是血管性水腫,導致臉部、嘴唇、舌頭腫脹,呼吸困難。
-
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 (ARB): 作用機制與 ACEI 類似,但較少引起乾咳。常見副作用包括:頭暈、低血壓、高血鉀,也可能發生血管性水腫,但機率較 ACEI 低。
-
甲型阻斷劑: 阻斷神經傳導物質去甲基腎上腺素的作用,使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常見副作用包括: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站立時血壓突然下降)、心跳加快、鼻塞等。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服用降血壓藥的人都會出現副作用,且許多副作用在開始服藥後一段時間會自行消失。 如果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告知醫師,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以免造成血壓反彈,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醫師會根據個人情況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並將副作用降至最低。
除了藥物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有效控制血壓,例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低鹽、低脂、高纖)、戒菸、限酒、控制體重和壓力管理等。 透過藥物治療與生活型態調整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血壓,保護心血管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最後要強調的是,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任何關於降血壓藥物的使用,都應諮詢專業醫師,才能獲得最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副作用 #長期服用 #降血壓藥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