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量表幾分才能申請外勞?
巴氏量表與外籍看護申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照護困境
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化,失能長輩照護需求日益攀升,外籍看護成為許多家庭的支柱。然而,申請外籍看護的門檻,卻讓許多家庭在現實與法規之間掙扎,而巴氏量表,正是這道門檻的核心。坊間流傳「巴氏量表低於35分即可申請外籍看護」,這句話雖非全然錯誤,卻也過於簡化了申請流程的複雜性,更忽略了許多家庭在申請過程中的困境。
事實上,「巴氏量表低於35分」只是申請外籍看護的其中一個條件,更精確的說法是:申請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評分低於35分,或經醫師專業評估同意」的條件。 這句話中隱藏著關鍵的差異:「或」字。意味著即使巴氏量表評分高於35分,只要取得醫師專業評估同意書,仍然有機會申請外籍看護。
然而,這條「醫師專業評估」之路,卻並非坦途。 醫師在評估過程中,會考量申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功能、家庭支持系統等多項因素,並非單純以巴氏量表分數為唯一依據。許多家庭反映,醫師評估的標準較為嚴格,即使長輩日常生活已嚴重受限,仍因某些因素而無法通過評估,導致申請外籍看護的努力付諸流水。例如,某些慢性疾病的穩定程度、家人是否能提供足夠的協助等等,都會影響醫師的判斷。
這也造成了申請流程的不確定性,讓家屬們在焦慮與等待中煎熬。 等待評估的時間成本、往返醫院的奔波勞累、以及最終可能面臨申請被拒的壓力,都讓許多家庭身心俱疲。 不少家屬期盼政府能放寬申請門檻,讓更多需要協助的長輩獲得妥善照顧。
勞動部(原勞委會)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並積極與相關單位研議改善方案,試圖在保障申請制度的公平性與滿足社會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然而,放寬門檻的議題牽涉到資源分配、醫療體系負擔、外籍看護人力供應等多方面複雜因素,需要審慎評估,並非一蹴可幾。
總而言之,申請外籍看護並非單純以巴氏量表分數決定,而是需要綜合考量多項因素。 「巴氏量表低於35分」只是申請的其中一種途徑,而醫師專業評估更是決定申請成敗的關鍵因素。 政府與社會大眾都應正視高齡化社會帶來的照護挑戰,積極探索更完善、更人性的照護政策,才能真正減輕家庭負擔,讓長輩們安享晚年。 單純著眼於數字,反而容易忽略了人性的需求與社會的責任。
#外勞申請 #巴氏量表 #評分標準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