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算身心障礙嗎?

9 瀏覽次數

台灣特殊教育法明定,「嚴重情緒障礙」屬於身心障礙的一種,與智能障礙、自閉症等同列,受法令保障其接受特殊教育的權利。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情緒障礙算身心障礙嗎?答案是:視情況而定。 台灣的《特殊教育法》中明確指出「嚴重情緒障礙」屬於身心障礙的一種,享有特殊教育相關的權益。但這並不代表所有情緒困擾的人都符合身心障礙的定義。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嚴重」二字,以及對「情緒障礙」本身的理解。

許多人對於情緒障礙的理解存在誤區。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經歷各種情緒,例如焦慮、悲傷、憤怒等,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然而,當這些情緒反應的強度、頻率、持續時間以及對個人生活功能產生顯著且持續的負面影響時,就可能被診斷為「嚴重情緒障礙」。

「嚴重」指的是情緒困擾的程度已嚴重影響到個體的學習、社交、生活等各個面向。例如,持續性的嚴重焦慮導致無法上學;頻繁的暴怒行為造成人際關係破裂;抑鬱情緒長期低落,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作息等。這些情況都可能符合《特殊教育法》中「嚴重情緒障礙」的定義,因此可以申請相關的特殊教育資源。

然而,輕微的情緒困擾,例如偶爾的焦慮、壓力或情緒低落,則並不等同於「嚴重情緒障礙」。這些情緒反應在一般情況下透過自身調適或尋求心理諮商協助即可改善,並不一定需要依循身心障礙相關的法規及資源。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將所有情緒困擾都標籤化為「身心障礙」,反而可能造成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的理解偏差,甚至產生污名化。

因此,判斷是否符合「嚴重情緒障礙」並非單純依靠個人主觀感受,而是需要經過專業人士,例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進行全面的評估,考量其情緒困擾的持續時間、強度、影響範圍以及對生活功能的損害程度。 評估過程會包含臨床訪談、心理測驗等,以釐清個案的情緒狀況是否已達到「嚴重」的程度。

此外,即使診斷為「嚴重情緒障礙」,也並不代表個體一輩子都需要依賴特殊教育資源。透過適當的治療、輔導和教育介入,許多個案都能夠改善其情緒狀況,提升生活適應能力,最終可能不再需要依賴特殊教育資源。

總之,情緒障礙是否屬於身心障礙,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和對個人生活功能的影響。 尋求專業協助進行評估,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並獲得適切的協助和資源。 重要的是,我們應抱持著理解和包容的態度,避免對情緒困擾者產生誤解或標籤,讓他們能獲得所需的支持,在社會中健康地成長茁壯。

#情緒障礙 #身心障礙 #障礙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