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必修一定要修嗎?

14 瀏覽次數

大學必修課攸關畢業,務必及格!選課方式因階段而異,搶課、填志願皆有可能。專業必修奠定科系基礎,共同必修則涵蓋通識,缺一不可。及早規劃,才能順利畢業!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大學必修,非修不可嗎?表面上看來,答案是肯定的。攤開厚厚的畢業門檻手冊,密密麻麻的必修學分宛如一道道高牆,矗立在通往畢業證書的道路上。專業必修、共同必修、通識學分…各種名目讓人眼花撩亂,讓人不禁想問:這些課程真的都「必修」嗎?它們的價值究竟在哪裡?難道沒有更彈性、更符合個人學習需求的途徑嗎?

我們得先釐清「必修」的定義。大學教育的目的並非只是單純的知識灌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廣博的知識視野。必修課的設定,正是基於此目標,希望學生在特定領域建立穩固的基礎,並透過跨領域的學習,拓展自身視野。專業必修課如同建構房屋的基石,奠定學生在本科系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共同必修如國文、英文等,則著重於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培養溝通表達能力;而通識課程則如同房屋的裝潢,讓學生得以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培養多元的興趣與能力。

然而,僵化的必修制度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些學生可能對特定領域早已具備相當的知識或技能,卻仍需耗費時間與精力修習相關的必修課程,導致學習效率低落,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此外,必修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方式也未必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某些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可能過於陳舊、缺乏實務應用,或是教學方式過於單調,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必修」的意義,並探索更彈性、更個人化的學習模式。例如,可以考慮導入「學力認證」制度,讓學生透過檢定或作品集等方式,證明自己在特定領域已具備相應的學力,進而免修相關的必修課程。此外,也可以增加選修課程的彈性,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選擇符合自身興趣與學習需求的課程,並鼓勵學生跨系選修,拓展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更重要的是,大學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与其强制学生修习所有必修课程,不如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学应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系统,例如学习咨询、线上学习平台、研究计划等等,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并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總而言之,大學必修課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它提供學生一個系統化的學習架構,並確保學生在特定領域具備基礎的知識與能力。然而,僵化的必修制度也可能限制學生的學習發展。未來,我們需要更彈性、更個人化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既定的框架下,仍保有自主學習的空間,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優秀人才。 与其将“必修”视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墙,不如将其视为一块垫脚石,帮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大學必修 #課程規劃 #選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