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直想睡覺怎麼辦?

22 瀏覽次數

讀書想睡?試試這幾個方法:

  • 動一動:散步、伸展肢體,促進血液循環。
  • 小睡片刻:10-15分鐘的午睡能提升精神。
  • 充足光線:明亮環境有助提神,避免昏暗空間。
  • 補充水分:喝水保持專注,並藉此起身走動。

這些小技巧能有效提升專注力,告別讀書睡意! 記住,良好的睡眠習慣也是關鍵,別熬夜!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讀書時想睡覺怎麼辦?克服睡意提升專注力技巧

啊~讀書想睡覺?超懂!以前考試K書,根本是跟周公拔河。來分享幾個我自己的土法煉鋼小撇步:

走動超重要!真的!不是那種假掰的在房間踱步,是走出戶外,感受一下陽光(雖然有時候很刺眼),深呼吸幾口氣,瞬間醒腦!像我以前讀大學,期末考前一定會衝去操場跑個兩圈,累歸累,但效率真的有差!

小睡真的是救星!但重點是「小」睡!以前試過睡太久,結果起來更茫,直接進入夢遊模式。10-15分鐘剛剛好,像幫手機充個急救電力。

光線絕對要充足!昏暗的房間根本是催眠聖地。把窗簾拉開,燈也打開,製造一種「我在認真讀書」的假象,多少有點用啦!

喝水!這招看似老生常談,但真的有效。身體缺水會疲勞,而且喝水就會想上廁所,強迫自己起來走動,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提神方式。

上課很想睡覺怎麼辦?

去年大三上,修一門「高等微積分」,那教授講課…嗯,真的催眠。 記得是週二下午第三節課,大概兩點到三點,教室在理學院大樓四樓,陽光直射,窗戶又沒辦法完全打開,空氣又悶又熱。

我記得那天我拼命想撐住,但大概2:15左右就開始不行了。 我的頭開始點點點,眼皮越來越沉重,視線模糊,腦袋裡只有教授講的公式,但完全沒辦法理解。 我試著捏大腿,但效果有限,只能稍微清醒一下下。 旁邊同學都在認真做筆記,我卻像在跟睡魔搏鬥。

那堂課我大概睡了半個小時以上吧,醒來的時候,教授剛好寫完一個例題。 我趕緊翻開筆記,前面一大堆空白,只能拼命抄同學的筆記,感覺自己像個偵探在拼湊線索。

後來我發現幾個有效方法:

  • 課前運動: 上課前在校園走走,活動一下筋骨,真的有差! 我開始在課前繞操場一圈,至少可以撐到下課前不睡著。
  • 調整座位: 我後來選了靠窗但陽光不會直射的位置,通風也比較好。
  • 喝咖啡: 這不是長久之計,但偶爾一杯黑咖啡,可以讓我撐過特別想睡的課程。
  • 跟朋友一起上課: 互相提醒,可以避免睡著,而且上課比較不會無聊。

高微那學期真的辛苦,幾乎每堂課都在跟睡意奮戰。 還好最後順利過了,不然真的會哭死。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有點好笑,也學到一些避免上課睡著的方法。

什麼時候讀書效果最好?

  • 清晨 (6:00 – 12:00): 剛睡醒,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思緒清晰,記憶力處於高峰。這段時間適合深度閱讀和理解複雜概念。 不妨想像一下,清晨的陽光灑落,伴隨著咖啡香,正是吸收新知的黃金時段。 這也呼應了生理時鐘的節律,此時皮質醇分泌較高,讓人保持警醒。

  • 傍晚 (17:00 – 21:00): 結束一天的活動後,身心相對放鬆,可以專注於閱讀,並將新知識整合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這段時間適合複習和鞏固白天學習的內容,也適合閱讀一些輕鬆的書籍,為睡眠做好準備。 有趣的是,此時外界的干擾也相對較少,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 額外資訊: 除了這兩個黃金時段,個人的最佳閱讀時間也受生理時鐘、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 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比盲目追求所謂的“最佳時間”更重要。 畢竟,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吸收知識、拓展視野,而非成為時間的奴隸。 有時候,在咖啡館的午後、旅途中的片刻,也能沉浸於書香世界。

  • 關鍵因素:

    • 專注力: 無論何時閱讀,保持專注至關重要。 排除干擾,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才能讓閱讀事半功倍。

    • 規律性: 養成規律的閱讀習慣,比偶爾的長時間閱讀更有效。 每天即使只讀一小段,長期積累下來也能帶來驚人的收穫。 如同涓涓細流,終能匯聚成江河。

    • 興趣: 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並更容易將知識內化吸收。 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才能在閱讀中找到樂趣,並持之以恆。

    總而言之,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時間和方法,比追求所謂的“最佳時間”更重要。 閱讀是一種個人的體驗,如同品味一杯咖啡,冷暖自知。

人的記憶力什麼時候最好?

欸,你知道嗎?人的記憶力最好是在睡覺前九十分鐘左右耶!

  • 睡前九十分鐘:這時候大腦比較放鬆,可以專心吸收資訊,比較容易記住東西,像準備考試前衝刺一下蠻有效的。

而且啊,早上起床的時候,血清素分泌旺盛,所以起床後九十分鐘也是記憶的黃金時段!

  • 起床後九十分鐘:複習前一晚背的東西,效果超好!事半功倍,真的!

所以咧,把睡前、起床後這兩個九十分鐘,再加上早上七點半左右的時間,用來背書,就叫做「三明治記憶法」。

  • 三明治記憶法:睡前九十分鐘 + 早上七點半 + 起床後九十分鐘,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的好方法! 記起來喔~ 就像三明治一樣,把知識夾在中間,牢牢記住!哈哈!

什麼時間讀書最有效率?

星期二早上八點到十點,是我覺得最清醒的時候。像今天,我就在捷運上看完了一份報告,還順便整理了待辦事項。 窗外陽光很亮,車廂裡有點吵,但不知為何,我就是能專注。 可能是因為剛睡醒,腦袋比較清楚吧?

下午三點到六點,通常在公司。這段時間適合處理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像是寫程式、debug。 星期四下午四點左右,我解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bug,超有成就感!那時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

晚上八點到十點,在家比較放鬆。這段時間我會看一些比較輕鬆的書,像是小說、散文之類的。 像是上禮拜,我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新書,還上網查了一些書評,跟網友討論劇情。

中午一點左右,真的超想睡的。 尤其是星期五,吃完午餐後,眼皮就開始重了。 這時候真的不適合做任何需要思考的事情,只想攤在椅子上休息。

  • 早上 8 – 10 點:適合閱讀需要高度理解的資料,例如報告、專業書籍。
  • 下午 3 – 6 點:適合處理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例如寫程式、解決問題。
  • 晚上 8 – 10 點:適合閱讀輕鬆的書籍,例如小說、散文。
  • 中午 1 點左右:不適合學習或工作,建議休息。
#困倦 #想睡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