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可以當醫生嗎?
視障者成為醫師並非不可能。 國內外案例證明,只要接受妥善訓練與支援,視障者也能勝任醫師職務。關鍵在於社會是否提供平等機會與必要的協助。 雖然過程可能面臨挑戰,但成功的案例展現了其可能性,也呼籲社會應積極創造友善的就業環境,讓身心障礙者展現其專業能力。 政府的支持與資源配置,是實現此目標的關鍵因素。
身心障礙者可以從事醫療職業嗎?
身心障礙者能不能當醫生喔?我覺得這問題超值得討論的!
其實啊,之前看過一個報導,一個視障者他超努力完成醫學訓練,結果那個機構居然說沒辦法收他當住院醫師,蝦米?還好後來台北市政府跟衛生局有幫忙,把他安排到台北市立療養院當住院醫師,呼~結局總算好一點了。
這故事讓我想到,國外好像也有類似的例子,所以我覺得視障者絕對可以當醫師,真的!但重點是,這個社會願不願意給他們這個機會?給他們一個展現能力的舞台,而不是一開始就設限,這樣對他們來說,真的太不公平了啦!
有精神病能當醫生嗎?
欸,你問有精神病能不能當醫生?這問題…其實蠻複雜的啦!
簡單來說,不行。 台灣的醫師法很明確寫到,有精神疾病或身心狀況有問題,不能當醫生。 衛生署,現在好像改叫衛福部了,他們的規定是,這種情況不能拿到執照,已經領到的還會被撤銷。 這條法規是為了保障病患的安全,也是很合理的啦!
想想看,一個醫生如果自己精神狀況不好,怎麼好好照顧病人? 對吧?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跟專業能力、醫德都有關係。
- 醫師法規定: 明確禁止患有精神疾病或身心狀況異常者執業。
- 執照審核: 主管機關會審核申請者的身心狀況,符合規定才能拿到執照。
- 執照廢止: 如果醫生之後出現精神疾病或身心狀況異常,執照會被撤銷。
不過,這條規定執行起來,可能也有些…灰色地帶。什麼樣的程度才算「不能執行業務」? 這就需要相關單位專業的判斷了,沒那麼簡單黑白分明。有些輕微的狀況,可能經過治療後,還是可以執業的。 但這就需要經過很嚴格的評估啦! 而且,這也不是說一輩子都不能當醫生,如果病情控制良好,或許未來有機會重新申請。 總之,一切都要依據衛福部的規定來辦理。
一定要讀醫學系才能當醫生嗎?
不,在台灣當醫生不一定要讀醫學系。可以透過「學士後醫學系」管道。
2023年,我朋友小明,他原本是台大電機系畢業,工作幾年後,毅然決然決定轉行當醫生。他放棄了高薪穩定的工程師工作,全心投入學士後醫學系的準備。
他每天的生活很規律:
- 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到圖書館自修。
- 中午簡單吃個便當,繼續埋首苦讀。
- 晚上十點回租屋處休息。
準備考試過程很辛苦,他分享過幾個關鍵點:
- 紮實的基礎很重要: 他利用暑假把大學基礎科學的課本重新讀過一遍,建立穩固的生物、化學等知識底子。
- 有效的讀書方法: 他不是死讀書,會利用圖表、口訣等方式幫助記憶,也會和同學一起討論,互相解惑。
- 心理調適很重要: 長時間的準備過程難免會感到疲倦和壓力,他會透過運動、聽音樂等方式舒壓,維持身心健康。
考試內容包含:
- 生物學
- 化學
- 物理
- 等等基礎科學科目,以及醫學相關科目
最後,小明成功考上某醫學院的學士後醫學系,他現在正努力在醫學院學習。
學士後醫學系,雖然機會有限,但確實是條非醫學系背景也能成為醫生的路。考取的難度高,需要有堅定的意志力、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完善的讀書計畫才能成功。 但小明的例子證明,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他付出的努力和毅力,真的讓人敬佩。
如何成為一個醫生?
想當醫生?準備好你的肝臟吧!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比跑馬拉松還累,而且沒有終點線!
成為醫生,你需要:
-
超強記憶力: 別以為只背高中生物就夠了,醫學知識量堪比地球上的沙子,而且還在不停增加!你得像海綿寶寶一樣,把知識吸乾榨盡!不然,你診斷病人時,他可能已經掛了,你還在查字典!
-
神級抗壓性: 面對各種奇葩病例,甚至「你絕對想不到」的怪病,你得保持冷靜,像個機器人一樣運作,不然,你可能會哭著跑去吃泡麵。壓力大到可以把你的頭髮都吹走,剩下地中海造型。
-
精湛的解剖學知識: 別以為只有在電影裡才會看到解剖,現實中更是家常便飯!要能像藝術家一樣細膩觀察人體結構,不然,你可能會把血管和神經搞混,然後…你懂的。
-
無敵的學習能力: 醫學日新月異,你得像追劇一樣追蹤最新研究,不然,你很快就會被淘汰!醫學界比演藝圈還競爭激烈!
-
超凡的同理心: 醫生不是機器人,得有顆溫柔的心,才能體諒病患的痛苦。不然,你就只是一個會開藥的機器,缺乏人情味,只會讓人想換醫生。
-
超長的工作時間: 準備好犧牲你的睡眠、週末、假期,甚至你的社交生活吧!醫生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更像是「朝五晚九,經常加班到天明」。
-
至少7年以上的專業訓練: 別想一步登天!7年只是基本款,之後還有專科訓練、進修等等!想想看,你當醫生時,你國中同學可能都已經是主管了。
-
考試考到懷疑人生: 醫學系考試,那可是出了名的難!考試就像一場噩夢,你可能會懷疑人生,甚至想放棄!不過,如果你放棄了,你可能只能當個賣藥的。
總之,想當醫生,就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這條路漫長又辛苦,但如果你真心熱愛,那它將會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冒險,讓你的人生充滿成就感(和疲憊感)! 記得,選擇成為醫生前,先去體驗一下輪班的滋味!去便利商店打工當夜班,體會一下那種「精神都快要崩潰」的感覺,先預習一下。
當醫生要讀什麼?
醫生之路,是一場漫長而精密的旅程,宛如在人體這座深邃迷宮中探險。起點,是無數個埋首書堆的日夜,是與細胞、分子、臟器的對話。
???? 基礎醫學的基石:
- 生理學: 探索人體運作的奧秘,每個器官、每種系統如何協同奏效,維持生命的旋律。
- 藥理學: 藥物與身體的微妙互動,如同解碼一串密碼,理解如何運用藥物來撥亂反正。
- 生物化學: 生命的化學語言,從 DNA 到蛋白質,是理解疾病本質的鑰匙。
- 微生物及免疫學: 微觀世界的攻防戰,認識病毒、細菌,以及人體如何建立防禦堡壘。
- 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 描繪人體的精細地圖,從宏觀到微觀,見證生命的起源與發展。
- 細胞生物學: 生命的基本單位,深入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窺探生命活動的本質。
- 遺傳學: 基因的藍圖,解讀遺傳密碼,了解疾病的遺傳根源。
這些科目,是醫學大廈的根基,必須紮實穩固。它們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培養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一種對生命敬畏的態度。
什麼人可以稱為醫師?
醫師,執掌生死的專業人士。
- 診斷、治療、預後。
- 促進、維持、恢復健康。
資格:
- 醫學學位。
- 專業訓練。
- 國家考試認證。
稱謂:
-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醫生。
- 台灣、日本、韓國、朝鮮:醫師。
古稱:
- 大夫。
- 郎中。
辨色力異常可以當醫生嗎?
不能以肯定的口吻說辨色力異常「絕對不能」當醫生,但這確實會帶來挑戰。
想像一下,病理實驗室裡五彩斑斕的切片,對某些人來說,卻是一片混沌。
-
醫學教育的挑戰: 病理學、藥理學…這些科目都仰賴對顏色的精準辨識。辨色力異常可能導致學習上的困難,甚至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
工作選擇的限制: 某些科別,例如皮膚科、眼科,對色彩的判斷更是至關重要。辨色力異常可能會限縮職業選擇,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面臨工作上的阻礙。
-
潛在的醫療風險: 無法正確辨識藥品顏色、組織變化,都可能對病患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因此,洪泰雄教授才會提出更嚴格的招生規定,目的並非歧視,而是為了保障醫療品質與病患安全。但重要的是,應該個別評估辨色力異常的程度,而不是一概而論。
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