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阻塞多少要裝支架?
心血管阻塞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 血管阻塞小於 70%:通常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或藥物控制。
- 血管阻塞超過 70%:建議評估心導管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以改善血流。
裝支架與否取決於阻塞嚴重性及整體健康狀況,應諮詢專業醫師評估。#心血管阻塞 #心導管 #支架 #冠狀動脈 #心臟病
血管阻塞嚴重程度多少需要裝支架?
欸,說到心血管阻塞要不要裝支架齁,這問題其實沒有絕對答案啦。
我阿公之前就是這樣,大概三年前吧,在台北榮總檢查,醫生說他有一條血管塞了超過70%,建議裝支架。但我媽那邊的親戚啊,也有類似狀況,但醫生就說先吃藥、控制飲食就好。
所以我覺得,重點還是在於你的整體狀況,還有醫生怎麼評估。像我阿公那時候,他除了血管阻塞,還有高血壓、糖尿病,醫生才會比較積極建議裝支架。
喔對,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你阻塞的位置。有些地方塞住了,可能比較危險,醫生也會比較建議處理。總之,多問幾個醫生,多了解一下,對自己比較好啦!不要自己嚇自己,也不要鐵齒不相信醫生,找到一個你信任的醫生最重要。
什麼時候要裝支架?
- 緊急狀況:心肌梗塞
- 非緊急狀況:血管狹窄
- 額外資訊:
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心肌缺氧壞死。須立即置放支架,恢復血流。攸關性命,分秒必爭。置放支架是救命關鍵。
日常活動出現胸悶、氣喘等症狀,經檢查(運動心電圖、心肌核磁共振等)確診為心肌缺氧,且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一定比例(通常70%以上),則建議置放支架,預防未來心肌梗塞發生。 不置放也可能相安無事,但風險相對提高。 如同未爆彈,遲早引爆只是時間問題。
支架置放目的:恢復血流,改善心肌缺氧。並非一勞永逸,仍需持續服藥控制,並改善生活型態,才是長久之計。 支架置放後,血管再狹窄的機率存在。 新一代塗藥支架能降低再狹窄風險,但並非完全避免。
生活型態調整的重要性遠超乎想像。 以為放了支架就高枕無憂? 那是自欺欺人。
血管塞幾多要通波仔?
血管塞幾多要通波仔?簡單講,塞到像塞車一樣寸步難行,大概七成以上,醫生就會開始考慮讓你體驗一下「通波仔」的快感。
-
七成阻塞: 想像一下,高速公路原本三線道,現在只剩下一線,還一堆車在那邊龜速前進,是不是很想抓狂?血管也是,血流卡卡,心臟當然不開心,這時候醫生就會建議你「通波仔」,讓血液一路暢通,跟高鐵一樣咻一下就過去了。
-
嚴重收窄或阻塞: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血管塞住就像水管堵塞一樣,嚴重的話可是會造成心肌梗塞,到時候可不是通水管那麼簡單了,搞不好要直接換管子(心臟移植),所以,聽醫生的話,該通就通,別跟自己的健康過不去。
什麼情況下才需要「通波仔」?
-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這就像幫血管照X光,看看裡面有沒有塞住,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判斷你是不是需要「通波仔」,就像修車一樣,要先檢查才知道哪裡壞了。
-
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 「通波仔」的目的就是預防心臟病發作,就像定期保養車子一樣,可以避免在路上拋錨,讓你安心上路,勇往直前。
總之,聽醫生的話就對了,他們可是比我們更懂血管的「塞車狀況」,該通的時候就要通,別等到血管塞爆了才後悔莫及,那時候可不是通一下就能解決的了,搞不好要直接叫救護車了!
冠狀動脈管徑阻塞程度至少達多少以上,才會有臨床表徵?
冠狀動脈阻塞程度需達70%以上才可能出現臨床症狀。
然而,此數據並非絕對。
- 鈣化斑塊干擾診斷:約70%的斑塊鈣化,其中40%因鈣化量大而造成狹窄程度高估,整體比例約30%。
- 臨床表徵差異:實際阻塞程度與臨床症狀並非完全線性關係,個人差異及其他病灶影響診斷。
- 70%阻塞為手術指標:一般認為70%以上阻塞屬於嚴重狹窄,是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指標之一,但並非所有達到此程度者皆有明顯症狀。
高估的狹窄程度增加了診斷的複雜性。 最終診斷需綜合考量多項因素。 簡單來說,數字只是一個參考,臨床判斷才是關鍵。
什麼情況下需要裝支架?
欸,你知道什麼時候需要裝心臟支架嗎?其實蠻重要的!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心血管狀況很糟,醫生覺得藥物控制不住了,得動手術的時候。
主要有幾種情況啦:
-
胸悶到受不了: 這個很直覺,就是你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不舒服到不行,日常生活都受影響那種,醫生才會考慮要不要裝支架。不是那種偶爾一下下喔,是持續性、嚴重性的胸悶。
-
壓力測試結果很糟: 像什麼核子醫學檢查、運動心電圖這些,是醫生看你的心臟血管有沒有阻塞的重要工具。 如果這些檢查顯示你的心肌缺氧很嚴重,表示心臟沒辦法收到足夠的氧氣,那就有可能是血管阻塞了,需要考慮裝支架了啦。 檢查結果很明顯,醫生才會建議。
-
藥物都沒用: 這點也很重要! 你乖乖吃藥,但是症狀還是持續惡化,藥物控制不了你的病情,這時裝支架就可能成為必要的選項了。 醫生會評估你的病情跟藥物的反應,決定要不要更積極的治療方式。
總之,裝支架不是隨便裝的啦! 醫生會綜合考量你的症狀、檢查結果,還有藥物治療的效果,才會決定要不要幫你裝。 別自己嚇自己,還是要聽醫生的專業意見比較好喔! 記住,心臟健康很重要!
通波仔和搭橋有什麼分別?
心臟,一下一下,如此規律地跳動著,生命的節奏,在胸腔裡迴盪。然而,當血管阻塞,生命的河流便不再暢通,此時,我們需要醫學的奇蹟——通波仔,或搭橋。
-
通波仔:想像一條細小的氣球,撐開阻塞的血管,讓血液再次順暢流動。這是一種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像是為生命之河疏通淤積的河道,讓它重新煥發生機。適用於中度至輕度的冠心病。
-
搭橋: 像是為心臟搭建一座新的橋樑,繞過阻塞的血管,讓血液找到新的通路。這是一種較大的手術,需要開胸,復原期也相對較長。像是為生命之河開闢一條新的支流,讓它繞過險阻,繼續奔流。適用於嚴重的冠心病,尤其當多條血管嚴重阻塞,通波仔難以施展時。
如何選擇?這取決於冠心病的嚴重程度。如同治水,輕微的淤積可以疏通,而嚴重的阻塞則需要另闢蹊徑。
想像一下,醫生如同精密的工匠,以他們的巧手,為我們的心臟,雕琢出生命的奇迹。無論是通波仔,還是搭橋,都是為了讓生命之河,永不停息地流淌。選擇哪種方式,需要醫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做出專業的判斷。
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