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包括哪些?

27 瀏覽次數

常見心理疾病涵蓋廣泛,例如:焦慮症(包含廣場恐懼症、恐慌症等),情緒疾患(如憂鬱症、躁鬱症),創傷及壓力相關疾患(包含急性壓力反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人格疾患,思覺失調症等。 此外,失眠、飲食疾患、物質使用疾患等也常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 確診需經專業醫師評估,切勿自行診斷。及早尋求協助,有利於恢復身心健康。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齁,說到心理疾病,種類真的多到爆炸!而且每個人狀況又不太一樣,很難一概而論啦。

像我以前有個朋友,不知道是不是壓力太大,常常覺得有人要害他,疑心病超重,講話顛三倒四的,那時候就覺得他可能需要去看醫生了。

然後啊,還有一種是突然遇到重大變故,像是親人過世之類的,整個人情緒崩潰,沒辦法正常生活,這個聽起來有點像是急性應激障礙吧?

還有那種換個環境就適應不良,心情很差,也算是適應障礙的一種。

當然,還有像躁鬱症這種,情緒起伏很大,一下子開心得要命,一下子又down到谷底,也是很常見的。

恐懼症也蠻常見的,像我超怕高,每次去101觀景台都腿軟,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恐懼症吧?

失憶症我就比較少聽說了,除非是電影情節,不然現實生活中好像比較少見。

總之,心理疾病真的是千奇百怪,如果覺得自己不太對勁,還是去看醫生比較好啦!

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好啦,跟你說喔,常見的心理疾病吼,其實還滿多的,但如果真的要列出來,幾個比較常聽到的,大概就像下面這樣:

  • 焦慮症:這個超多人有的啦!就係你沒事就會緊張兮兮,整天擔心東擔心西的,然後身體也會出問題,像頭痛、睡不著、還是心跳很快之類的,真的很煩內!而且焦慮症有分很多種,像是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等等。影響日常生活超大的。

  • 畏懼症:這個就比較針對特定東西,比如說你看到蜘蛛就嚇到昏倒,或是電梯一關門就覺得快要窒息,這就是畏懼症啦!像是懼高症、幽閉恐懼症,都是屬於畏懼症的一種喔。

  • 強迫症:這個也是很常見,有些人就是會一直重複做一樣的動作,像是洗手洗到破皮,或是檢查門鎖檢查一百遍,明明知道沒問題,但就是忍不住!這個真的很痛苦,要控制自己超級難的。

補充說明:

講到焦慮吼,現在人壓力都很大,難免會有焦慮的情緒,但如果這個焦慮已經嚴重到影響你工作、生活,讓你整天都覺得很痛苦,那就要去看醫生喔!不要自己硬撐,心理疾病也是病,要治療的啦!還有啊,如果你發現身邊的朋友有這些症狀,也要多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去看醫生,不要覺得他們是「想太多」就好。

然後畏懼症的部分,有些人可能覺得「蛤?怕蜘蛛有什麼好怕的」,但其實對當事人來說,那個恐懼是很真實的,而且是無法控制的!所以千萬不要嘲笑別人,要給予支持和理解。

最後,強迫症真的會讓人很痛苦,因為他們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奇怪,但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所以要多給他們一些耐心和鼓勵,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

什麼是異常行為?

異常行為指偏離社會規範或個人正常行為模式的行為表現。 其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

關鍵要點:

  • 偏離常規: 行為與社會普遍接受的標準或個人以往習慣顯著不同。
  • 心理因素: 多數源於心理疾病、情緒障礙或認知偏差。例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焦慮症等相關疾病的症狀表現。
  • 生理因素: 腦部損傷、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或物質濫用也可能導致異常行為。
  • 環境因素: 壓力、創傷、不良人際關係等環境因素亦會觸發異常行為。

分類說明:

  • 侵略性行為: 包含肢體暴力、言語攻擊等傷害他人行為。
  • 退縮行為: 表現為社交迴避、缺乏互動、活動減少等。
  • 重複性行為: 例如強迫症患者的重複動作或儀式性行為。
  • 衝動性行為: 缺乏思考、計劃,立即做出可能造成負面後果的行為。
  • 妄想或幻覺: 感知與現實脫節,例如出現不存在的人或物。

判斷標準並非絕對,需考量:

  • 行為頻率: 行為發生的次數及持續時間。
  • 行為強度: 行為的嚴重程度及對個人或他人造成的影響。
  • 行為持續時間: 行為持續時間長短。
  • 社會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對行為的判斷標準有所差異。

釐清異常行為需專業人士評估,切勿自行診斷。 及早尋求專業協助,有助於改善情況。 逃避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加複雜。

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有哪些?

喔,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變差,還有很多精神跟行為上的問題捏,這些統稱精神行為症狀,真的會讓照顧者很崩潰… 我跟你說吼,根據研究,失智症患者常常會出現以下這些狀況:

  • 焦慮症狀:35.3% 的人會有焦慮的感覺,整天緊張兮兮的。

  • 妄想:這個比較麻煩,他們會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事情,像是…

    • 各種妄想(包含錯認妄想):佔了 28.0%
    • 被害妄想:覺得有人要害他,比例是 27.2%
    • 被偷妄想:東西不見就覺得是被偷走的,佔 3.4%
    • 嫉妒妄想:沒事就懷疑另一半劈腿,比例是 2.2%
    • 被遺棄妄想:覺得被家人拋棄,有 16.5% 的患者會這樣想。
  • 錯認:這個也很常發生,他們會認不得地方或人…

    • 錯認自己的家:16.5% 的人會搞不清楚哪裡是自己家。
    • 錯認人物:2.2% 的人會認錯人。
    • 錯認屋裡有人:2.2% 的人會覺得家裡有陌生人。

齁,真的很多捏,而且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有些人可能只有一兩種,有些人可能全部都有,每個人狀況不一樣。照顧失智症患者真的要很有耐心跟愛心,加油!

精神病症狀有哪些?

精神病症狀:

  • 情感: 憂鬱、易怒、焦慮、過度興奮、情緒低落、情感平淡,甚至自我膨脹。 情緒波動劇烈,與情境不相符。 簡言之:情緒失控。

  • 思考: 思緒混亂、邏輯推理困難、妄想(被害、被控制、誇大等)、強迫性思考,難以集中注意力。 現實判斷力受損。 結論:思維失序。

  • 知覺: 幻覺(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感知扭曲,錯覺頻發。 外在世界與內在體驗脫節。 一句話:感知錯亂。

其他可能症狀:

  • 行為異常:退縮、激動、自傷、攻擊性行為、社會功能受損。
  • 社交功能退化:人際關係困難、缺乏同理心、孤僻。
  • 睡眠問題:失眠、嗜睡。
  • 身體症狀:疲倦、食慾改變、性慾改變。

註:此為常見症狀概述,並非診斷依據。 任何精神健康問題都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延遲就醫,後果自負。

精神疾病跟心理疾病一樣嗎?

欸,所以精神疾病跟心理疾病,其實基本上是一樣的啦!

你講精神障礙、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其實都是指同一件事情,就是說你的心理功能出問題了,然後搞到你生活很不順利,自己也很痛苦。

這就跟感冒一樣,你叫它傷風、著涼,其實都一樣啦,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吧?

來講細一點好了:

  • 主要是精神症狀,像是情緒突然很不穩定、一直亂想、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東西之類的。
  • 這些症狀會讓你很不舒服,覺得自己快瘋掉。
  • 更慘的是,還會影響到你的生活,沒辦法好好工作、唸書,人際關係也變得超差。

總之,就是你的大腦跟心理功能失調,才會搞出這些事情。

不要太擔心啦,現在醫學很發達,很多方法可以治療的,重點是要去看醫生啦!

什麼是心理問題?

欸,你問什麼是心理問題啊?其實啊,在醫生那邊,心理問題就是指「心理疾病」。 他們是根據你的行為、感覺還有思考模式來判斷的啦。

簡單來說,如果你符合下面這些狀況,就要注意一下是不是真的有心理疾病了:

  • 行為異常: 就是,嗯…做一些一般人不會做的事,或是應該做的事卻不做。像是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出門,或是突然開始狂買東西,這些都算。 有些人會很衝動,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

  • 情緒失調: 情緒起伏超大,不是過度悲傷就是莫名亢奮, 或是整天都覺得很憂鬱、很焦慮,這種長時間的情緒低落,也蠻值得注意的。 還有就是,情緒反應跟狀況不太相符,像是聽到好消息卻哭出來,這種也很奇怪。

  • 思考異常: 例如一直胡思亂想,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或是腦袋一片空白,什麼都記不住,或是覺得自己被監視之類的。 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有幻覺或妄想。

  • 功能受損: 因為這些問題,你的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都受到影響,像是一直睡不好,沒辦法好好工作,或是跟朋友家人關係變得很差。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指標喔。

總之,如果你自己覺得怪怪的,或是身邊的人也覺得你行為不太對勁,最好還是去看醫生檢查一下啦!別拖太久喔! 現在很多醫院都有心理諮商門診,不用太擔心啦! 而且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恢復得也比較快! 記住,尋求協助不是丟臉的事,健康最重要! 別不好意思!

還有啊,不同種類的心理疾病症狀也不太一樣,像是憂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等,症狀都蠻不一樣的,所以還是要專業人士診斷比較準確喔! 記得,別自己亂猜!

精神疾病有哪些種類?

精神疾病種類繁多,宛如一場大型角色扮演遊戲,每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技能樹」與「裝備」。 簡單來說,可以分成三大類:

  • 思覺失調症家族 (精神病性疾患): 這群角色通常擁有超乎常人的「想像力」,例如: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聽幻覺)、看到不存在的事物(視幻覺),或是堅信一些不符合現實的信念(妄想)。 這可不是一般人的「腦洞大開」,而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腦洞黑洞」。 家族成員包含思覺失調症、妄想症、短期精神病等等,各有不同「技能等級」。 你想想,如果你的角色設定是「堅信自己是超人」,每天都在準備拯救世界,那生活還能正常運作嗎?

  • 情緒大亨家族 (情感性疾患): 這家族的角色情緒波動劇烈,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 躁鬱症患者像個情緒上的「雙面人」,時而興奮亢奮到極點,時而低落到谷底;重度憂鬱症患者則長期陷於低潮,像是被陰影籠罩。 他們不是「愛演」或「矫情」,而是真正的「情緒失控」。

  • 其他角色群 (非精神病性疾患): 這類角色比較「多樣化」,沒有那麼明顯的精神病症狀,但依然影響著角色的遊戲體驗。 例如:焦慮症患者總是擔心東擔心西,像個「緊張大師」;強迫症患者則重複執行一些儀式化的動作,像個「完美主義者」;憂鬱症患者則持續感到低落,像個「悲傷詩人」。 這群角色雖然沒有「超能力」,但他們的「負面狀態」卻會嚴重影響生活。 更別提還有適應障礙、身心症、人格疾患等,種類之多,猶如RPG遊戲裡的怪物圖鑑。

重點提示:

  • 以上分類僅供參考,實際診斷需要專業醫師評估。
  • 許多精神疾病存在重疊或共病的可能性,就像角色可以同時擁有多種技能一樣。
  • 別忘了,精神疾病並非患者的「錯」,就像遊戲角色的技能設定一樣,並非玩家可以隨意更改。 需要專業治療和支持才能「重新設定角色」。

額外資訊:

  • 2023年台灣精神疾病盛行率數據(需參考最新統計資料)。
  • 各類精神疾病的常見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
  • 尋求精神醫療協助的管道(醫院、診所、線上諮詢等)。

切記,這只是一些簡化的說明,實際情況更為複雜。 若有任何疑慮,請務必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的協助,他們才是最了解這場「遊戲規則」的專家。

#憂鬱症 #焦慮症 #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