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跟支架有什麼不同?

21 瀏覽次數

心導管是診斷和治療冠心病的方式,支架則是其中一種治療選項。心導管治療不一定都得放支架,而放入何種支架,需經醫師與病人充分討論後決定。術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對於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心導管與支架:解開冠狀動脈疾病治療的迷思

冠狀動脈疾病,簡稱冠心病,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重要殺手。許多人一聽到冠心病,腦中立刻浮現「心導管」和「支架」這兩個名詞,卻往往搞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心導管與支架並非同義詞,而是治療冠心病的不同層次與環節。本文將深入淺出地解釋兩者的差異,並釐清相關迷思。

心導管:診斷與治療的入口

想像一下,我們的血管如同城市中的道路網絡,冠狀動脈則負責將血液送往心臟肌肉。當冠狀動脈因膽固醇堆積而阻塞,就如同道路被堵塞,導致心臟肌肉缺血,產生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心導管檢查,就像是一輛精密的「探測車」,它搭載著細小的導管,經由血管穿刺進入冠狀動脈,藉由X光攝影機觀察血管內部的狀況,診斷出阻塞的程度、位置以及血管的整體健康狀況。這就像道路工程師透過專業設備,檢測道路受損的程度與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心導管檢查不只是診斷工具,它同時也是治療的入口。在心導管檢查的過程中,醫師可以直接透過導管進行一些介入性治療,例如:

  • 氣球擴張術: 如同將一個充氣的氣球送入阻塞的血管,膨脹氣球以撐開狹窄或阻塞的血管,恢復血流。這就像是用氣球撐開堵塞的道路。
  • 藥物塗層支架植入: 在氣球擴張術後,醫師可能會選擇植入支架,以維持血管的暢通。這是本文接下來要詳細討論的部分。

支架:血管暢通的守護者

支架,顧名思義,就是支撐血管的「支架」。它是一種細小的金屬網狀結構,植入血管後可以撐開血管壁,防止血管再次狹窄或阻塞。就像在修復的道路上加裝支架,防止道路再次塌陷。

然而,並非所有進行心導管檢查的患者都需要植入支架。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個別情況,例如阻塞的嚴重程度、血管的健康狀況、以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等,來決定是否需要植入支架。有些輕微的阻塞,單純的氣球擴張術即可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支架也有不同的種類,例如裸金屬支架和藥物塗層支架。藥物塗層支架表面塗有藥物,可以減少血管再狹窄的風險,但價格相對較高。選擇哪一種支架,需要醫師與病人充分溝通討論,權衡利弊後做出最適合病人的選擇。

術後照護:成功治療的關鍵

無論是否植入支架,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後,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藥物治療都至關重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戒菸限酒,有助於維持心血管健康,降低復發風險。醫師也會依據病人的狀況,開立抗血小板藥物、降血脂藥物等,以預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狹窄。

總而言之,心導管是診斷和治療冠心病的重要工具,而支架則是其中一種治療選項。心導管檢查不必然等同於支架植入,治療方案的選擇需要醫師與病人共同決定,並配合術後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復發,守護心臟健康。

#差異 #心導管 #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