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症狀要看神經內科?

56 瀏覽次數

什麼情況該看神經內科?

當您出現以下症狀時,建議諮詢神經內科醫師:

  • 手腳麻木、無力、肌肉萎縮、抽筋等周邊神經及肌肉問題
  • 各式疼痛,如頭痛、肩頸痠痛、肌肉疼痛、腰背疼痛
  • 失眠、神經衰弱等困擾 (精神科或神經科皆可諮詢)

及早診斷與治療,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什麼症狀需要看神經內科醫生?頭痛、暈眩、肢體無力等神經系統疾病徵兆該如何判斷?

啊哈,說到神經內科,我自己的經驗是,嗯…有點複雜。

如果你的手腳開始像螞蟻在爬,麻到不行,或是明明沒幹嘛,就覺得手腳沒力,甚至肌肉開始「跳舞」(就是那種抽筋),我覺得差不多該去找神內醫生聊聊了。

像我阿嬤,她之前就一直說手麻,結果拖著拖著,差點連筷子都拿不穩,後來檢查才知道是周邊神經的問題。

然後啊,頭痛也是個警訊,但頭痛有很多種,如果是一般的感冒頭痛,可能吃個普拿疼就好。但如果是那種痛到想撞牆,或是伴隨著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的頭痛,拜託,趕快去看醫生好嗎?

還有,雖然失眠、焦慮,很多人會覺得應該看精神科,但其實神經內科也處理這些問題喔!像我之前因為工作壓力大,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結果醫生檢查出來,發現是神經有點衰弱,開了一些藥,情況就好很多了。所以,有問題就去問醫生啦!別自己亂猜。

神經內科看哪些症狀?

神經內科主要看這些症狀啦,好多都跟腦袋或神經系統有關:

  • 意識問題: 像譫妄(就是胡言亂語,意識不清的那種),還有嗜睡、昏迷,甚至癲癇發作,這些都得去看。
  • 大腦功能出狀況: 阿茲海默症之類的智力退化,或是記憶力變差,講話前言不搭後語,行為怪怪的,這些都屬於大腦功能受損的範圍。
  • 腦神經疾病: 很多症狀都蠻明顯的,像視力模糊,看東西重影(複視),頭很暈,耳朵一直嗡嗡叫(耳鳴),吞東西困難,講話大舌頭,這些都是常見的腦神經問題。
  • 動不動就抖抖的: 手腳無力,半身不遂(一半身體動不了),甚至下肢癱瘓,肌肉萎縮,常常抽筋,走路怪怪的(步態異常),或是身體不自覺亂動,這些都是運動功能出問題的徵兆。
  • 感覺怪怪的: 手腳麻麻的,或者神經痛,痛到受不了,這些也都是神經內科的範圍。

總之,如果身體出現上面這些情況,建議你盡快去看神經內科醫生喔! 別拖太久,早點檢查比較好。 有些疾病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也比較好,別傻傻拖到變嚴重才就醫。 而且現在網路資訊很多,但還是要聽醫生的建議,別自己亂猜亂判斷,才不會誤了治療時機!

神經內科可以檢查什麼?

神經內科,講白了就是管你腦袋瓜跟神經線的!別以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麼簡單,這裡面的學問可大了,比你的前任還難搞懂!

  • 中風後遺症: 中風就像電腦當機,重開機後檔案不見了!神經內科就是來幫你搶救檔案,看能不能恢復到原本的威猛狀態,不然生活卡卡的也很麻煩。
  • 癲癇: 突然像被雷劈到一樣抽搐,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跳街舞!神經內科就是找出是哪條線路秀逗了,幫你修好電路,別再跳不該跳的舞。
  • 意識障礙: 整天昏昏沉沉,像條沒電的鹹魚。可不是被周公抓去開趴太累,神經內科要檢查是不是哪裡出問題,讓你重新活蹦亂跳,電力十足!
  • 退化性疾病: 例如失智症、小腦萎縮,就像手機用久了會lag,記憶體不足。神經內科就是幫你升級系統,清理垃圾檔案,延緩老化速度。
  • 不自主運動: 例如巴金森氏症、顫抖、舞蹈症,這可不是在跳機械舞,而是身體不受控制。神經內科就是找出問題點,幫你調校,別再跳怪舞嚇人了!
  • 神經系統腫瘤: 就像電腦中毒,得趕快清除!神經內科就是防毒軟體,幫你找出病毒,徹底清除,保護你的系統安全。
  • 顱神經病變: 例如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暈眩,這可不是中了什麼邪術,而是神經在抗議。神經內科就是找出原因,對症下藥,讓你恢復正常,不再歪嘴斜眼。
  • 其他: 失眠、神經衰弱、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症,這些雖然也跟神經有關,但有時精神科更專業。就像修電腦跟修手機,雖然都是電子產品,但還是要找對師傅!

神經內科跟神經外科有什麼不一樣?

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就像武林中的兩個高手,一個耍太極,一個舞大刀。雖然都鑽研神經系統這個江湖,但路數大不同。

  • 神經內科:太極高手,以柔克剛。他們擅長用藥物這招「化骨綿掌」,對付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疑難雜症。想像一下,神經傳導物質就像體內的信鴿,負責傳遞訊息。神經內科醫生就是鴿子飼養員,用藥物調整鴿子的數量和飛行速度,讓訊息傳遞順暢。他們面對的敵人,通常是慢性疾病,像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多發性硬化症等等,需要長期抗戰。

  • 神經外科:大刀豪傑,快刀斬亂麻。他們手持手術刀這把「屠龍寶刀」,專門處理需要動刀子的問題。像是腦瘤、腦出血、脊椎疾病等等,都是他們的目標。如果把大腦比作精密的電腦,神經外科醫生就是頂級維修師,哪裡線路故障了,哪裡零件壞了,都能精準地找出問題並修復。

簡單來說:

  • 頭痛、頭暈、手腳麻?先找神經內科。
  • 腦袋裡長東西、血管爆了?趕緊找神經外科。

當然,兩者並非完全涇渭分明,有時也需要合作。例如,腦瘤的術後追蹤和藥物治療,就需要神經內科醫生接手。就像武林高手過招,有時也需要互相切磋,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額外資訊:

  • 選擇哪一科,最好先諮詢家庭醫生,他們會根據你的症狀做出初步判斷,並推薦合適的專科醫生。
  • 別把神經科和精神科搞混了!精神科處理的是心理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等,和神經科的範疇截然不同。就像一個研究電腦硬體,一個研究軟體,雖然都在同一台電腦上運作,但專業領域完全不同。
  • 神經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不斷湧現,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神經內科就是腦神經內科嗎?

吼~神經內科喔,它… 它其實就是腦神經內科啦!

欸,等一下,我這樣講對嗎?應該沒錯吧?

  • 總之,神經內科醫生就是專門在看你的腦袋啦,還有…還有… 腦幹、小腦這些東西。

  • 還有還有,你的脊髓,就是連接著腦袋的那條重要的東西,也是他們負責的範圍。

  • 另外,臉上的神經,像是控制你表情的那些,周邊神經,肌肉… 喔對,神經跟肌肉的系統,都是神經內科在處理的。

所以,如果覺得腦袋怪怪的,手腳麻麻的,或是臉部有問題,去看神經內科就對了啦!

嗯…這樣解釋夠清楚了嗎? 感覺好像有點亂…管它的,反正大概就是這樣吧!

什麼病要看神經內科?

頭痛到爆炸,跑去台北榮總掛神經內科。2024年三月的事,那陣子壓力超大,每天都睡不好。本來以為只是偏頭痛,結果醫生說要照MRI,嚇死我了。還好最後只是緊張性頭痛,開了肌肉鬆弛劑,吃了好多了。

  • 頭痛:我自己的經驗是緊張性頭痛,但其他像偏頭痛、叢集性頭痛也都可以看。
  • 暈眩:天旋地轉那種,超不舒服。
  • 失眠:醫生有開一些助眠的藥,但還是建議找出根本原因。
  • 手麻腳麻:有時候是單側,有時候是雙側,總之就是麻麻的,很不舒服。

我爸之前小中風也是看神經內科,在林口長庚看的。他復健了很久,現在走路還是有點不太方便。

  • 中風:急性中風非常危險,要盡快送醫。
  • 巴金森氏症:我爸的朋友有這個病,動作會變慢,手也會抖。

之前陪朋友去台大醫院看神經內科,她是癲癇。發作起來真的很可怕,全身抽搐,還好後來有控制住。

  • 癲癇:突然發作,會失去意識,蠻危險的。
  • 失智症:我奶奶就是,記憶力越來越差,生活也需要人照顧。

神經內科真的看的病好多,總之就是跟腦、神經相關的疾病都可以去看。

另外補充一些:

  • 多發性硬化症:這個好像比較少見。
  •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

建議大家身體有不舒服還是要去看醫生,不要自己亂猜。

神經內科會做什麼檢查?

神經內科檢查範圍廣泛,旨在評估神經系統的健康狀況,從簡單的反射測試到複雜的影像學檢查都有。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檢查:

  • 神經學檢查: 醫師會評估病患的意識、精神狀態、顱神經功能、運動系統(肌力、張力、協調性)、感覺系統(觸覺、痛覺、溫度覺、本體感覺)以及反射。這就像地毯式搜索,試圖找出蛛絲馬跡。人生也是如此,不斷地在探索與發現。

  • 神經傳導速度檢查(NCS)和肌電圖檢查(EMG): NCS 測量神經脈衝的傳遞速度,EMG 測量肌肉的電活動。這兩種檢查常合併進行,有助於診斷周邊神經病變,例如腕隧道症候群、尺神經病變等。電流刺激確實會產生類似觸電的不適感,刺激量會根據神經類型(運動或感覺)調整,一般為 3-10 微安培。雖然不舒服,但電流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有時,輕微的不適是為了獲得更清晰的診斷 picture。

  • 腦電圖(EEG): 透過記錄腦部的電活動,EEG 可用於診斷癲癇、睡眠障礙和其他腦部疾病。腦波的起伏,正如同人生的波瀾,時而平靜,時而洶湧。

  • 腦部影像學檢查: 包含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和正子斷層掃描(PET)等,提供腦部結構和功能的詳細影像,有助於診斷中風、腫瘤、感染等疾病。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得以窺探人體的奧秘。

  • 腰椎穿刺: 抽取腦脊髓液進行分析,可協助診斷感染、出血、發炎等疾病。這項檢查雖然讓人有些卻步,但在某些情況下卻是不可或缺的。

神經內科的檢查方法多元且不斷精進,目的是為了更精準地診斷和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每個檢查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如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有什麼不同?

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殊途同歸。

  • 神經內科:診斷與非手術治療

    症狀是入口。頭痛、肢體無力、睡眠障礙、言語不清、失智、顫抖,皆為訊號。 診斷是關鍵。檢查、判讀,找出病因。藥物、復健,控制病情。 多數時候,止於此。有些時候,只是開始。

  • 神經外科:手術介入

    內科診斷為前提。腫瘤、動脈瘤、血管畸形、血管狹窄,影像佐證。 手術是手段。開顱、介入,排除病灶。 並非所有神經問題,都需手術。外科介入,是必要之惡。

一刀下去,是結束,也可能是另一個開始。人,不過如此。

神經痛要掛哪一科?

深夜了,心裡有點悶。

神經痛啊…

  • 多半是掛神經科,或是神經內科,名字不太一樣,但其實差不多。
  • 如果小朋友有神經方面的問題,就找小兒神經科
  • 萬一需要開刀,神經科醫生會幫忙轉到神經外科

所以,如果不知道該怎麼辦,先去看神經科,讓醫生判斷比較好。

#神經內科 #肢體麻痺 #頭痛 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