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為何會畏寒?

5 瀏覽次數

感冒病毒入侵人體,大腦的體溫調節機制會提升體溫設定,讓我們感到寒冷、發抖。此外,低溫環境有利於病毒傳播及存活,也是感冒常在冬天流行的原因。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五臟六腑皆寒慄:感冒畏寒的深層機制

感冒,這個人人皆知的惱人疾病,總是伴隨著令人不悅的症狀,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令人瑟瑟發抖的畏寒。許多人只知道感冒會畏寒,卻不清楚其背後複雜的生理機制。單純將其歸咎於「病毒入侵」顯得過於簡略,忽略了人體內精妙的自我防禦機制與病毒之間的交互作用。

我們常說「感冒了」,但事實上,引發感冒的元兇並非單一病毒,而是數百種不同的病毒,其中以鼻病毒、冠狀病毒和腺病毒最為常見。這些病毒入侵人體後,並非直接造成畏寒,而是啟動了一連串複雜的免疫反應,而畏寒正是這場免疫戰爭中的一環。

首先,病毒入侵細胞後,會誘發體內釋放出稱為「細胞激素」(Cytokines) 的信號分子。這些細胞激素就像體內發出的警訊,通知免疫系統有入侵者出現。其中一種重要的細胞激素是干擾素(Interferon),它能抑制病毒複製,並警告鄰近細胞提高警覺。然而,細胞激素的釋放,也會影響體內負責調節體溫的下視丘。

下視丘,這個位於腦部的「體溫控制中心」,會接收到這些細胞激素的訊號,並將體溫「設定值」提高。這就像將家中空調的溫度調高一樣,人體會感受到周遭環境的溫度比實際溫度低,因而產生畏寒感。這時,身體會透過顫抖(shivering)來增加產熱,試圖將體溫提升至新的設定值,以抑制病毒的繁殖。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的種類、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個人的體質差異,都會影響畏寒的程度。有些人感冒時畏寒劇烈,渾身發抖,有些人則只有輕微的冷感。

除了體內免疫反應,外界環境的低溫也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低溫環境不利於人體維持正常的體溫,使得病毒更容易在體內繁殖,並增加傳播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感冒在秋冬季節更容易流行的原因。 低溫環境也會使呼吸道黏膜的防禦能力下降,更容易讓病毒入侵。

總而言之,感冒的畏寒並非單純的病毒入侵造成的不適,而是人體免疫系統在努力抵抗病毒入侵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生理反應。理解這個複雜的機制,才能更有效地預防和應對感冒,而非僅止於服用退燒藥來壓制症狀。 我們應關注整體免疫力的提升,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才是抵禦病毒入侵的最佳武器。 不要單純將畏寒視為感冒的「症狀」,而應視為人體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的健康狀況。

#健康小知識 #感冒 畏寒 #發燒 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