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開的藥一定要吃完嗎?

17 瀏覽次數

診所開的藥不見得要全吃完,但過期的紅藥水千萬別用!藥水邊緣黏黏的代表已經變質,反而容易感染。診所分包的藥,藥粉最好一週內吃完,藥包則建議一個月內使用。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診所開的藥,到底要不要吃完?這可能是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疑問。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取決於藥物種類、病情狀況以及醫師的指示。

坊間流傳著「診所藥一定要吃完」的說法,這其實是一種過於簡化的理解。某些藥物,例如抗生素,的確需要按照療程完整服用,才能有效殺滅細菌,避免抗藥性產生,並確保疾病徹底痊癒。 如果自行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覆,甚至加重病情。 醫師開立抗生素處方時,通常會詳細說明療程長度和服用方式,務必遵照指示完成療程。

然而,並非所有藥物都適用此原則。例如,止痛藥、感冒藥等症狀治療藥物,通常服用後症狀緩解即可停止服用。 繼續服用可能無益於病情,甚至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這類藥物,如果症狀持續,應回診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或進行其他治療。

因此,關鍵在於「依醫囑服藥」。 醫師會根據您的病情、體質和藥物特性,判斷您需要服用藥物的劑量和時間。 切勿自行停藥、增減劑量或更改服藥時間,以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造成不良反應。

除了藥物本身,藥品的保存也至關重要。 許多人習慣將診所分裝的藥品長期存放,這是不建議的。尤其藥粉類,容易受潮變質,建議一週內服用完畢。 至於藥包,則建議於一個月內使用完畢。 過期的藥品絕對不能服用,即使是看起來沒有變質的藥品。 特別是紅藥水,瓶口黏膩、顏色改變等現象都表示藥品已經變質,切勿使用,否則容易造成傷口感染,反而得不償失。

總而言之,服用診所開立的藥物,應以醫師的指示為準。 積極與醫師溝通,了解藥物的用途、服用方式及注意事項,才能確保用藥安全有效,讓您的身體早日康復。 切勿輕信網路謠言或他人經驗,自行判斷是否需要停藥或更改藥物劑量。 您的健康,需要您和醫師共同守護。

#完整療程 #藥物 #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