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如何確診?

14 瀏覽次數

檢測肌少症,需評估肌肉量、握力與步速。常見以BIA或DXA測量肌肉量,握力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及早養成運動習慣有助於預防。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悄悄偷走你的肌肉:肌少症的診斷與預防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自然會逐漸衰退,其中,肌肉流失更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肌少症,這個看似簡單卻影響深遠的疾病,悄悄地偷走我們的肌肉,讓我們變得虛弱、容易跌倒,進而影響生活品質。但別擔心,只要了解肌少症的診斷方式並及早預防,就能擁有健康活躍的晚年生活。

那麼,到底該如何確認自己是否罹患肌少症呢?診斷肌少症並非單一指標就能確定,而是需要透過綜合評估,如同為身體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肌肉健康檢查。主要會從以下三個面向進行評估:

1. 肌肉量:肌少症的硬指標

肌肉量是診斷肌少症的關鍵指標。如同房屋的地基,肌肉是支撐我們行動力的根本。當肌肉量低於正常值,就表示身體的「地基」正在流失。目前常見且相對精確的肌肉量測量方式包括:

  • 雙能量X光吸收儀 (DXA): 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掃描技術,能精確測量全身的骨骼密度、脂肪比例以及肌肉量。DXA 掃描提供詳細的數據,能幫助醫師更準確地判斷肌肉量是否不足。
  • 生物電阻分析 (BIA): BIA 利用電流通過身體,藉由測量身體組織的阻抗來估算體脂肪、肌肉量及水分含量。BIA 較 DXA 方便且價格相對親民,但準確度可能受體內水分含量影響。

醫師會根據這些數據,與參考值進行比較,判斷個案的肌肉量是否符合肌少症的診斷標準。

2. 握力:力量的指標,也是健康的警訊

握力反映的是整體肌肉力量,而握力下降往往是肌少症的早期徵兆。透過簡單的握力器測量,可以評估手臂肌肉的力量,進而推測全身的肌肉狀況。

  • 握力器測量: 病人使用握力器,盡可能用力握緊,測量數值會顯示在握力器上。醫師會根據性別、年齡等因素,將測量結果與標準值進行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握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下降,因此,定期測量握力並與過去的數值進行比較,更能了解肌肉力量的變化趨勢。

3. 步速:行走的速度,生命的活力

步速是評估下肢肌肉功能的重要指標。如果行走速度明顯變慢,可能代表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影響了行動能力。

  • 步速測量: 在一段固定的距離(例如 4 公尺)內,測量個案的行走速度。如果行走速度低於一定的標準(例如每秒低於 0.8 公尺),可能代表下肢肌肉功能衰退。

透過以上三個面向的綜合評估,醫師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個案的肌肉狀況,並做出正確的診斷。

預防勝於治療:養成運動習慣,儲備肌肉存摺

肌少症並非無法避免,及早開始預防,就能延緩肌肉流失的速度,保持身體的健康與活力。

  • 規律運動: 運動是維持肌肉健康的不二法門。重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有氧運動則能增強心肺功能。建議諮詢專業教練,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計畫。
  • 均衡飲食: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重要原料。此外,也要注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D,有助於維持肌肉功能。
  • 定期檢查: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己的肌肉狀況,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行動。

總之,肌少症的診斷需要透過綜合評估肌肉量、握力與步速等指標。只要我們及早了解診斷方式,積極預防,就能遠離肌少症的威脅,享受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記住,現在開始,為自己的肌肉健康努力,永遠不嫌晚!

#確診方式 #肌少症 #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