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眼睛手術後要趴著?

21 瀏覽次數

術後眼球灌入氣體,藉由氣泡頂壓促進網膜貼合。保持俯臥姿勢,讓氣泡上浮,通常只需臉朝下即可,不必 rigidly 趴著。頸椎不適者可調整姿勢,確保氣泡有效作用。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五百元,關於眼睛手術後為何要趴著?這可不僅僅是「趴著」那麼簡單!

許多接受視網膜手術,例如視網膜剝離修復手術的患者,術後都會被醫生囑咐要「趴著睡」。這個指令聽起來簡單粗暴,卻蘊含著精密的醫療考量,與手術的成功息息相關。 簡單來說,趴著睡,是為了讓氣泡在眼球內發揮最佳的「黏合劑」作用。

在某些視網膜手術中,醫生會在眼球內灌入氣體,例如空氣、SF6(六氟化硫)或C3F8(全氟丙烷)等。這些氣體並非為了「充氣」,而是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促進視網膜貼合。手術中,醫生會盡力將剝離的視網膜重新貼回眼球壁上,但要確保視網膜完全、穩固地「黏」回去,就需要這些氣體的協助。

氣體比周圍液體輕,在眼球內會形成氣泡,漂浮在上半部。這個氣泡就像一個「小幫手」,它會持續地對視網膜施加壓力,幫助它緊貼著眼球壁,防止再次剝離。這就是為什麼術後需要保持俯臥姿勢的關鍵原因:讓氣泡持續壓迫在需要貼合的視網膜區域。

然而,「趴著睡」並不代表必須像軍隊操練般 rigidly 趴著,僵硬地維持一個姿勢反而可能造成頸椎不適,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得不償失。 臉朝下,讓大部分體重落在額頭和胸部,即可達到讓氣泡上浮的目的。 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和手術類型,給予最合適的趴睡建議和時間長度。

更重要的是,舒適和正確的姿勢同樣重要。 如果患者有頸椎病史或感到頸部不適,務必向醫生或護理師說明。他們會協助調整姿勢,例如使用特殊的枕頭或輔助工具,確保氣泡有效作用的同時,也能讓患者感到舒適,避免因姿勢不當而引發其他不適。

有些人可能擔心長期趴著會影響呼吸或造成其他問題,這些顧慮是可以理解的。 但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制定適當的趴睡時間和頻率,並密切追蹤術後恢復情況。 因此,與其擔心,不如積極與醫療團隊溝通,尋求最適合自己的術後照護方案。

總而言之,術後趴著睡並非一成不變的「鐵律」,而是基於醫學原理,為了促進視網膜癒合的一種必要的輔助手段。 透過正確的姿勢和積極的溝通,才能讓氣體發揮最佳效果,幫助患者順利恢復視力。 任何不適或疑問,都應及時與醫生聯繫,切勿自行判斷或調整治療方案。

#眼睛手術 #術後照護 #趴著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