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靜脈栓塞如何治療?

6 瀏覽次數

治療深層靜脈栓塞,首選抗凝血劑,輕症口服即可,重症需住院針劑治療後轉為口服。 若血栓過大、靜脈異常、抗凝血劑無效或患肢缺血,則可能需要手術取栓或溶栓治療。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如同潛伏體內的隱形殺手,輕則造成腿部腫脹疼痛,重則引發肺栓塞危及生命。及早診斷與正確治療至關重要。 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方法,讓讀者更了解自身的健康風險,並在必要時能積極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治療深層靜脈栓塞的首要目標是預防血栓擴大,並降低肺栓塞的風險。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抗凝血療法,其作用機制是抑制血液凝固,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並讓已形成的血栓逐漸溶解或穩定。抗凝血藥物的選擇及劑量則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病患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其他相關因素而定,並非千篇一律。

抗凝血治療可分為口服和注射兩種方式:

  • 口服抗凝血劑 (Oral Anticoagulants): 適用於病情較輕微、血栓範圍較小的患者。常見的口服抗凝血劑包括華法林(Warfarin)、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s),例如達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比昔班(Apixaban)和依度沙班(Edoxaban)。NOACs相較於華法林,具有劑量固定、不需要定期監測凝血功能、出血風險較低等優點,但價格相對較高。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評估哪一種抗凝血劑最適合。

  • 注射抗凝血劑 (Parenteral Anticoagulants): 適用於病情嚴重、血栓範圍較大、或有高風險肺栓塞的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療,並通過靜脈注射給予肝素(Heparin)等藥物。肝素起效迅速,能快速控制病情,待病情穩定後,再轉換為口服抗凝血劑維持治療。

然而,抗凝血療法並非萬能。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更積極的介入治療:

  • 血栓溶解術 (Thrombolysis): 若血栓體積龐大,造成嚴重靜脈阻塞,影響肢體血液循環,甚至出現缺血症狀,則可能需要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此療法利用藥物將血栓溶解,恢復靜脈通暢,但具有一定的出血風險,僅適用於特定患者。

  • 手術取栓術 (Surgical Thrombectomy): 對於抗凝血治療無效、血栓體積巨大且造成嚴重後遺症,或合併有靜脈瓣膜損傷等情況,則可能需要考慮手術取栓。手術取栓可直接移除血栓,恢復靜脈血流,但手術本身也存在風險。

除了積極治療血栓之外,預防再次發生同樣重要。醫師可能建議患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並配合生活型態調整,例如避免久坐不動、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等,以降低再次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

總而言之,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病情、年齡、其他健康狀況以及風險評估等因素,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及早診斷並積極配合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守護您的血管健康。 如有任何疑慮,請務必諮詢您的醫生,不要自行判斷或治療。

#治療方法 #血管疾病 #靜脈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