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量表幾分會過?

17 瀏覽次數

巴氏量表35分以上,醫院將視為需24小時照護個案,並要求補充說明照護需求的詳細原因,否則申請將被退件。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巴氏量表多少分才算「過」?你該知道的巴氏量表與照護申請門檻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是用來評估一個人日常生活功能獨立程度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醫療、長照等領域。它透過評估進食、盥洗、如廁、穿衣、步行、移位等十個項目,將個案的生活自理能力量化,分數越高代表自理能力越佳。

然而,巴氏量表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過」與「不過」的標準,而是依據不同的目的,有著不同的評估門檻與意義。許多人關心「巴氏量表幾分才算過?」主要是因為它與許多福利補助、照護服務的申請資格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我們需要釐清幾個關鍵點:

  • 「過」的定義是什麼? 是指符合申請長照補助的門檻?還是能出院回家?不同的目的,標準自然不同。
  • 申請的補助或服務是什麼? 不同的補助或服務,對巴氏量表的分數要求可能不同。

針對長照補助申請,巴氏量表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如同您提到的,巴氏量表35分以上,醫院通常會將個案視為需要24小時照護的個案,這會影響到長期照顧相關服務的申請。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巴氏量表在35分以上,醫院在協助申請長照服務時,可能會要求提供更詳細的照護需求說明,甚至可能因為個案的自理能力相對較好(相對於低分者),而被評估為「照護需求不足」而退件。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

這是因為長照資源有限,必須優先分配給最需要幫助的人。巴氏量表分數高的個案,通常被認為還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因此醫院需要更充分的理由來證明其照護需求。

那麼,是不是巴氏量表越低就越好?

絕對不是!巴氏量表的目的不是「為了申請補助而故意降低分數」。它的本質是真實反映個案的生活自理能力,讓醫療團隊、家屬能夠更了解個案的需求,進而提供最適切的照護。

所以,我們該怎麼做?

  1. 誠實且仔細地評估巴氏量表: 請醫療專業人員協助評估,務必如實反映個案的實際情況,不要刻意誇大或隱瞞。
  2. 提供詳細的照護需求說明: 如果巴氏量表分數較高,但個案確實需要照護,請務必在申請時提供更詳細的說明,包括:
    • 具體的困難與挑戰:例如,個案雖然能自行進食,但吞嚥困難需要特別照顧;雖然能行走,但容易跌倒需要協助。
    • 夜間的照護需求:許多個案白天狀況較好,但夜間可能出現譫妄、躁動等情況,需要特別的照護。
    • 其他醫療上的需求:例如,定時服藥、傷口護理、管路照護等。
  3.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對巴氏量表、長照申請等有疑問,可以諮詢醫院的社工師、護理師,或是長照服務專線,他們能提供更詳細的資訊與協助。

總而言之,巴氏量表的分數只是評估照護需求的參考之一,最重要的是要真實反映個案的狀況,並提供充分的資訊,才能讓個案獲得最適合的照護資源。請記住,追求真實與誠實才是獲得適切協助的關鍵。

#巴氏量表 #標準 #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