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管徑阻塞程度至少達多少以上,才會有臨床表徵?

17 瀏覽次數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需達70%以上,臨床才會出現症狀,但部分鈣化斑塊可能造成評估誤差。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冠狀動脈管徑阻塞程度,究竟達到多少才會出現臨床症狀? 這個問題並非單一數字就能回答,因為影響因素複雜且個體差異極大。

一般來說,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到 70% 以上 時,臨床症狀才會開始顯現,例如胸痛、胸悶等。 這是因為血管內徑縮減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心肌缺血,而產生臨床上可察覺的不適。

然而,這個 70% 的數字並非絕對標準。 有些個體可能在狹窄程度較低時就出現症狀,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在更高程度的狹窄下仍無明顯不適。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 冠狀動脈分支的解剖結構: 不同的冠狀動脈分布及分支模式會影響缺血的產生。某些分支較細微或供血不足的情況,較低的狹窄程度就可能導致心肌缺血。
  • 心臟的功能狀態: 心臟的整體功能,包括心臟收縮力、舒張力以及心率,都會影響對缺血的耐受程度。 例如,有心臟疾病史或先前已有輕微心肌缺血的人,可能在較低的狹窄程度就出現症狀。
  • 生活型態: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險因子,會加速斑塊形成,並可能在較低的狹窄程度就引發臨床症狀。
  • 斑塊的特性: 冠狀動脈的斑塊並非均一,其中部分鈣化斑塊可能造成血管內徑的實際評估偏差。 鈣化斑塊密度高,會讓血管內徑測量略顯寬鬆,使得臨床評估的狹窄程度低於實際情況。 因此,即使血管狹窄程度未達 70%,鈣化斑塊仍可能導致心肌缺血。
  • 其他疾病: 一些心血管之外的其他疾病,也可能影響心臟供血狀況,進而導致症狀出現。

總而言之,冠狀動脈狹窄達到 70% 以上,通常是臨床症狀出現的臨界點。然而,必須考量多重因素,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個體的風險。 醫療專業人員會綜合考慮病史、臨床症狀、心電圖、血管攝影等多種檢查結果,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規劃。 患者應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而非僅憑網路資訊自行判斷。

#冠狀動脈 #臨床表徵 #阻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