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機跟塞有什麼症狀?

14 瀏覽次數

心肌梗塞前兆包含胸悶、胸痛(如重物壓胸或拳頭般劇痛)、呼吸困難、冒冷汗、噁心嘔吐及暈眩等。這些症狀出現,應立即停止活動休息。急性發作時,可先服用硝酸甘油舌下錠緩解疼痛,並立即撥打119求救。及早治療能降低致死率,切勿輕忽任何胸痛症狀。 記住,及時就醫是關鍵!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問題?

哎,心肌梗塞,真的可怕。想起我舅舅,去年五月,在花蓮爬太魯閣,就突然…還好旁邊有人幫忙叫救護車。聽說他之前就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像石頭壓著,有時候還會痛,像被揍了一拳,但他都覺得沒事,繼續爬山。結果,就出事了。 所以呀,身體真的不能開玩笑。

我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事。去年十二月在台北信義區逛街,突然呼吸困難,冷汗直冒,頭還暈暈的,嚇死我了。雖然後來檢查沒事,只是低血糖,但那感覺真的不好受。現在我包包裡都隨時放巧克力,以防萬一。

胸悶、胸痛,真的不能輕忽。我舅舅就是吃了舌下含片才撐到醫院的,這東西關鍵時刻能救命啊!不過還是要趕快叫救護車,119,別猶豫!

如何知道心血管阻塞?

那天,我在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拜拜,阿嬤突然拉住我,很神秘地說:「你知道嗎?這樣握拳頭,就知道心臟好不好!」

她示範給我看,緊緊握住拳頭,數到30。我看到她的手掌有點泛白。

  • 阿嬤的說法: 握拳30秒,看手掌顏色恢復速度。

  • 快速恢復(3秒內): 心血管彈性佳,沒嚴重阻塞。

鬆開拳頭,阿嬤的手很快就恢復紅潤。她得意地說:「你看,我每天都有在散步,心臟還不錯!」

我試了一下,握拳的時候感覺手有點麻麻的。

  • 我的狀況: 握拳時手有點麻。

鬆開拳頭後,顏色恢復得比較慢,大概過了5秒才恢復到正常。我有點擔心,是不是心臟有問題?

  • 顏色恢復慢(超過3秒): 阿嬤說可能要注意一下。

後來,我跟在醫院當護理師的朋友聊到這件事。她說這只能當作一個參考,不能完全當作診斷依據。

  • 朋友的提醒: 這方法不夠準確,別太擔心。

如果真的擔心,還是要去看醫生,做更詳細的檢查才準確。

  • 最重要的: 有疑慮還是要看醫生!

今年,我已經安排了健康檢查,準備好好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畢竟,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血管疾病?

判斷心血管健康,不光是數字遊戲,更是一種對自身狀態的細膩觀察。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檢測方式,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臟:

  • 基礎抽血檢查:

    • 血糖: 血糖控制與血管健康息息相關。長期高血糖,血管容易硬化。
    • 血脂、膽固醇: 這些數值是評估血管阻塞風險的重要指標。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過高容易造成血管壁沉積。
  • 胸部X光檢測: X光主要觀察心臟的輪廓、大小,初步判斷是否有心臟擴大等問題。

  • 靜態心電圖: 記錄心臟在靜止狀態下的電氣活動,能檢測出心律不整等問題。但靜態心電圖的局限性在於,有些心臟問題只在活動時才會顯現。

  • 運動心電圖: 在跑步機或腳踏車上進行,監測心臟在運動狀態下的反應。可評估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以及心肌是否缺氧。

  • 心臟超音波: 透過超音波觀察心臟的結構、運動狀況,評估瓣膜功能是否異常、是否有心臟肥大等問題。

  •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T): 這項檢查通常不在一般健檢項目中,需要自費。CT能更精確地呈現冠狀動脈的狀況,判斷是否有鈣化或狹窄。

  • 其他值得關注的:

    • 血壓: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定期量測血壓是必要的。
    • 生活習慣: 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等,都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心臟,是我們生命中不知疲倦的引擎。定期的檢測,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它,確保它能繼續為我們提供動力。

如何知道血管健不健康?

觀察血管健康,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 皮膚顏色變化: 若皮膚出現暗青綠色或深紅色,尤其四肢末端,可能暗示靜脈回流不佳,導致靜脈壓上升,組織缺氧。這也可能是周邊動脈疾病的徵兆,值得進一步檢查。

  • 舌下靜脈: 將舌頭輕頂上顎,觀察舌下靜脈。健康的靜脈應呈現淡藍色,略微凸起,且走向相對平滑。若靜脈顏色暗沉、扭曲如蚯蚓狀,或周邊血管分布雜亂,則可能顯示血液循環不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腿部腫脹: 腿部水腫,尤其單側腫脹,可能是深層靜脈栓塞的徵兆。這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血栓可能脫落並流向肺部,造成肺栓塞。

  • 腿部疼痛或抽筋: 行走時出現小腿疼痛或抽筋,休息後緩解,稱為間歇性跛行,是周邊動脈疾病的典型症狀,表示供應腿部肌肉的動脈狹窄。

  • 手腳冰冷: 持續性的手腳冰冷,即使在溫暖環境下也無法改善,可能與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 傷口癒合緩慢: 血液循環良好對於傷口癒合至關重要。若傷口長期不癒合,可能是血液循環不足的警訊。

  • 頸動脈搏動: 頸動脈搏動異常強烈或減弱,都可能提示心血管問題,需要專業醫師評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僅供參考,並不能作為診斷依據。若有任何疑慮,應諮詢專業醫師,進行相關檢查,以確保血管健康。 有時,看似微小的變化,卻可能隱藏著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我們對自身的關注,便是對生命最好的呵護。

如何檢查血管硬化?

想了解血管有沒有硬梆梆,像水管卡水垢一樣,可以這樣做:

  • 初步自我檢測 (注意,這只是初步參考,不是診斷!):

    • 量血壓: 收縮壓和舒張壓差距太大,就像老舊幫浦運作吃力,是個警訊。但別自己嚇自己,還是要找醫生確認。
  • 專業醫療檢查 (這才是重點!):

    • 動脈硬化檢測儀: 非侵入式,就像照X光一樣簡單(當然實際操作還是有點不一樣啦),可以快速掌握血管狀況。 這儀器很厲害,可以測出兩個關鍵數值:

      • ABI (踝肱指數): 檢查四肢和主要動脈有沒有塞住,就像檢查水管有沒有堵塞一樣。
      • PWV (脈搏波傳導速度): 血管硬化的指標,數值越高,血管越硬,就像橡皮筋放久了失去彈性一樣。
    • 其他檢查: 除了動脈硬化儀,醫生也可能建議其他檢查,例如:

      • 頸動脈超音波: 檢查頸動脈斑塊,就像檢查水管內壁有沒有髒東西。
      •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 (冠狀動脈CT血管攝影): 檢查心臟血管,這是更精密的檢查,就像用高倍放大鏡看水管一樣。
      • 血脂檢查: 檢查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就像檢查水質有沒有過多的雜質。

重要提醒: 這些資訊僅供參考,有疑慮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別自己當醫生,畢竟我們都不是學醫的 (除非你是,那就另當別論)。

#塞車 #心機 #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