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證明分幾類?
13 瀏覽次數
身心障礙證明知多少:從類別到評估,認識新制下的權益保障
身心障礙證明,是政府提供身心障礙者各項福利服務的重要依據。過去,繁瑣的類別劃分,常讓民眾霧裡看花。如今,為了更貼近國際標準,並提供更精準的服務,身心障礙證明制度經歷了重大的變革。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新制下的身心障礙證明類別與評估方式,讓您更清楚自身或親友的權益。
告別十六類,擁抱八大類:簡化分類,更聚焦需求
過去的身心障礙證明,依照障礙類別細分為多達十六類,複雜程度可見一斑。新制上路後,大幅簡化為八大類,分別是:
- 視覺障礙: 包括視力受損、視野缺損等影響視覺功能的障礙。
- 聽覺功能障礙: 指聽力受損,影響日常溝通及接收訊息的障礙。
- 平衡功能障礙: 因內耳、腦部等問題,導致平衡感失調,影響行走及活動的障礙。
- 聲音或言語功能障礙: 指發聲、構音、語言理解或表達能力受損的障礙。
- 肢體功能障礙: 包括截肢、癱瘓、肌肉萎縮等影響肢體活動功能的障礙。
- 智能障礙: 指智力發展明顯遲緩,導致學習、生活適應能力受限的障礙。
- 重要器官失去功能: 指心臟、呼吸器官、腎臟、肝臟等重要器官功能喪失,影響日常生活的障礙。
- 精神、神經系統功能及構造的障礙: 包括精神疾病、自閉症、腦性麻痺、癲癇等影響精神、神經功能及構造的障礙。
這次簡化不僅讓分類更易於理解,也更能聚焦於身心障礙者在生活上面臨的實際困難,而非僅僅著重於疾病或障礙的名稱。
從單一醫師診斷到專業團隊評估:更全面的需求評估
除了類別簡化,身心障礙證明的鑑定方式也進行了重大變革。過去,主要依賴單一醫師的診斷結果。現在,則改由專業團隊進行評估。這個專業團隊通常包含:
- 醫師:負責醫療診斷,確認疾病或障礙的狀況。
- 社工師:評估個案的社會適應能力、家庭支持系統及生活需求。
- 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評估個案的活動能力、復健需求及輔具使用建議。
- 其他專業人員:視個案情況,可能包含心理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等。
專業團隊會透過訪談、觀察、測驗等多種方式,全面評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功能、活動限制及參與社會的程度,並依據評估結果,開立身心障礙鑑定報告。
權益保障的起點:了解自身權益,積極爭取福利
身心障礙證明不僅僅是一張證件,更是身心障礙者享有各項福利服務的起點。了解自身障礙類別及相關權益,才能更有效地爭取應有的保障。透過新制下的專業評估,政府更能精準地提供所需的服務,協助身心障礙者融入社會,活出精彩人生。
如果您或您的親友需要申請身心障礙證明,建議您事先向當地社會局處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諮詢,了解申請流程及所需文件,才能順利完成申請,保障自身權益。
#分類 #證明種類 #身心障礙對答案提出建議:
感謝您提供的建議!您的反饋對我們改進答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