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同時跟父母姓嗎?

24 瀏覽次數

近年來,部分民眾兼用父母雙姓。不過,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於民國47年(1958年)的規定,兼用父母雙姓者仍應以本名第一個從姓為姓,不得視為複姓。其餘部分則為「名」。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雙姓時代的來臨?解析「能否同時跟父母姓」的議題

在傳統觀念中,子女的姓氏通常繼承父親,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習俗。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性別平權意識的抬頭,「能否同時跟父母姓」的議題,逐漸浮上檯面,並在法律與社會層面引發討論。

根據內政部早期的規定,雖然允許民眾在名字中使用父母的姓氏,但實際上僅能以本名中的第一個姓氏作為法律上的「姓」,其餘則被視為「名」。換句話說,即使使用了父母雙姓,在法律認定上仍然只有一個姓氏。這樣的規定,在現代社會中顯得有些僵化,也無法滿足部分民眾對於雙姓的需求。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要擁有雙姓呢?原因可能有很多:

  • 尊重雙親的意願與貢獻: 傳統的父系繼承,容易忽略母親在家庭中的付出與重要性。透過雙姓,可以同時紀念父母,彰顯雙方的血緣關係,表達對父母的愛與感謝。
  • 傳承家族歷史與文化: 有些家庭希望能將父母的家族文化、歷史一併傳承下去,採用雙姓可以更完整地保存家族記憶。
  • 性別平權的體現: 傳統的姓氏制度往往被視為父權社會的象徵。採用雙姓,可以打破這種傳統框架,促進性別平等,讓子女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
  • 個人認同與獨特性: 在一個越來越重視個人化的時代,擁有一個獨特的雙姓,可以幫助個人建立獨特的身份認同,並與眾不同。

雖然目前法律上對於雙姓的認定仍有侷限,但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以及相關修法的呼聲日益高漲,未來對於雙姓的規定或許會有更彈性的調整。例如,有些國家已經允許子女自由選擇父姓、母姓,或是採用父母雙姓作為正式姓氏。

在台灣,我們或許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逐步開放雙姓的選擇,並在法律上給予更明確的規範。這不僅是對個人選擇權的尊重,也是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更重要的是,透過對姓氏制度的反思與變革,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體認到性別平權的重要性,並建立一個更加平等、開放的社會。

最終,是否要同時跟父母姓,應由個人或家庭自主決定。但無論選擇如何,都應該被尊重,並在法律上獲得應有的保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多元共融的社會價值。

#姓名 #父母姓 #雙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