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12歲犯罪由誰處理?

12 瀏覽次數

新制施行後,12歲以下觸法兒童不再移送法辦。警方將聯繫家長、學校與社工單位,由社工評估並提供轉介服務,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為依歸,協助兒童及家庭。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告別「小大人」:12歲觸法兒童的保護與轉型之路

過去,台灣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年紀尚小的孩子,一旦觸犯法律,也可能面臨法律的制裁。然而,隨著社會對兒童權益意識的抬頭以及對犯罪成因的更深入理解,我們逐漸意識到,將這些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價值觀仍在建立階段的孩子送入司法體系,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近年來,法律的修改與社會的共識,為12歲以下觸法兒童打造了一條更溫暖、更具希望的道路。

那麼,新制施行後,這些12歲以下的孩子觸法了,究竟由誰來處理?答案並非是冰冷的法律條文,而是溫暖的社會支持網絡。

告別司法,擁抱關懷:觸法兒童的去司法化

過去,12歲以下兒童觸法後,案件往往會進入司法程序,由少年法庭進行審理。但現在,法律將他們視為需要保護與協助的對象,而非單純的犯罪者。這意味著,觸法行為不再啟動刑事追訴,取而代之的是更著重於家庭、學校與社會支持的系統性介入。

第一道防線:警方與家庭的合作

當警方發現12歲以下兒童有觸法行為時,他們的首要任務不再是移送法辦,而是立即聯繫孩子的家長。這個步驟至關重要,因為家庭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環境,了解家庭狀況、親職教養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難,才能對症下藥。

社工的專業評估與轉介服務

接下來,社工單位將扮演關鍵角色。專業社工會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深入的評估,了解觸法行為背後的原因。這可能源於家庭失功能、缺乏關愛、同儕影響、或學習障礙等種種因素。社工會根據評估結果,提供最適合孩子的轉介服務。這些服務可能包括:

  • 心理輔導: 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學習控制衝動,建立健康的心理狀態。
  • 親職教育: 指導家長正確的教養方式,改善親子關係,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 課後輔導: 協助孩子在學業上取得進展,增加成就感,避免因學習挫折而產生偏差行為。
  • 行為矯正: 透過專業的引導,幫助孩子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 醫療資源: 若孩子有發展遲緩、情緒障礙或其他健康問題,社工也會協助尋求相關醫療資源。

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為核心

整個過程都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為依歸,確保孩子的最佳利益得到保障。這部法律強調兒童是獨立的個體,擁有受保護、受照顧的權利。因此,所有介入措施都必須以兒童的福祉為優先考量,尊重他們的意願,並確保他們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從懲罰到療癒:社會共同的責任

12歲以下觸法兒童不再由司法體系處理,代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也意味著我們對這些孩子的期待不再僅僅是懲罰,而是更深層次的療癒與重建。這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學校、社區、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需要攜手合作,為這些孩子提供支持、關懷與機會,讓他們能夠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走出過去的陰影,迎向光明的未來。

新制度的施行,無疑是一項進步。它將重點從事後懲罰轉移到事前預防,著重於挖掘問題的根源,並提供適切的解決方案。我們期待在未來,能看到更多觸法兒童在社會的關懷下,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一份子。

#刑事 程序 #少年 犯罪 #法律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