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國中考高中叫什麼?

17 瀏覽次數

台灣高中招生制度演變至今,經歷聯考、基測、會考三大階段,由單純考試錄取,走向多元入學的免試制度,徹底改變學子升學模式。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好的,以下是一篇關於台灣國中考高中名稱演變的文章,力求避免與網路常見內容重複,並著重於更深入的歷史脈絡和制度細節。


從「初中畢業會考」到「高中聯考」:台灣升學窄門的歷史變遷

在台灣教育史上,國中升高中這道關卡,名稱看似簡單,背後卻隱藏著社會對教育機會、公平性以及人才選拔的深刻反思。現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會考」,並非這條升學之路的起點,而是一段漫長演變的結果。

早期,在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社會資源匱乏,教育機會相對稀少。當時國中畢業生要升上高中,所面臨的考試並非直接稱為「高中聯考」,而是更接近「初中畢業會考」的概念。這種會考的重點在於檢驗學生是否具備繼續升學的基礎能力。考試範圍相對單純,著重基本學科知識的掌握。然而,由於高中名額有限,錄取率極低,這場會考實際上已具備高度的選拔性質。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高中數量也逐步增加。約莫在民國50年代左右,「初中畢業會考」逐漸轉型為我們所熟知的「高中聯招」,或簡稱為「高中聯考」。這個名稱的轉變,不僅僅是文字上的差異,更反映了考試本質的變化。

「聯招」意味著各高中聯合招生,試題也由聯合命題委員會統一制定,以確保考試的公平性和一致性。此時的高中聯考,已經是針對各高中入學資格的正式選拔考試。考試科目更加多元,難度也顯著提升,開始出現大量的模擬試題和補習班。

「高中聯考」時期,是台灣升學主義最盛行的年代。學生的學習目標高度聚焦於應付考試,補習風氣興盛,社會普遍存在著「一試定終身」的焦慮。雖然聯考制度在客觀上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台,但其僵化的考試內容和過度強調分數的弊端也日益顯著。

在「高中聯考」施行多年後,教育界開始反思過度考試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基本學力測驗」(基測),以及現行的「國中教育會考」(會考)的改革。

回顧這段歷史,從「初中畢業會考」到「高中聯考」,再到現在的「會考」,名稱的更迭不僅記錄了台灣升學制度的變遷,也體現了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我們從單純的「基礎能力檢測」,走向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菁英選拔」,再到如今強調「適性發展」的多元入學,每一次的改革都希望在公平與多元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瞭解這些過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現行教育制度的脈絡,並為未來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全面的思考方向。

#升學考 #國中會考 #高中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