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不縫合會怎樣嗎?

19 瀏覽次數

傷口未縫合易產生組織液,若未清潔乾燥,分泌物硬化會延緩癒合,甚至引發感染。建議用生理食鹽水濕潤棉花棒,輕柔擦拭傷口至乾淨,移除分泌物和藥膏,再用棉花棒擦乾。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傷口不縫合的後果:細微裂痕到嚴重感染,細說箇中風險

許多人對傷口處理抱持著「小傷無所謂」的心態,認為不縫合也能自行癒合。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傷口是否需要縫合,取決於傷口的深度、長度、位置以及是否污染等多重因素。未經適當處理的開放性傷口,潛藏著許多風險,從延遲癒合到嚴重感染,其後果不容小覷。

本文將深入探討傷口不縫合可能帶來的影響,並提供一些正確的居家照護建議,讓您更了解如何應對不同的傷口狀況。

未縫合傷口可能帶來的問題:

  • 延遲癒合: 這是最常見的後果。未縫合的傷口,暴露在空氣中,組織液容易滲出。這些組織液若未妥善清潔,容易乾燥、凝固,形成痂皮,阻礙傷口癒合過程。痂皮下可能積聚細菌,進一步加劇感染風險。 此外,較大的傷口,因其表面積大,癒合時間也會較長,容易出現疤痕增生。

  • 感染風險上升: 開放性傷口是細菌入侵的門戶。未縫合的傷口,更容易受到細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引發紅腫、疼痛、化膿等症狀。輕微感染可能僅需局部抗生素治療,但嚴重感染則可能導致敗血症,危及生命。 尤其是有異物殘留、傷口深度較深或污染嚴重的情況下,感染風險更高。

  • 疤痕增生: 雖然所有傷口都會留下疤痕,但未縫合的傷口,因癒合過程較長且組織修復較不規整,疤痕組織可能更明顯,甚至出現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

  • 出血問題: 部分較深的傷口,即使看起來沒有大量出血,但仍可能持續滲血,造成貧血或其他併發症。

  • 功能障礙: 位於關節或活動部位的傷口,若未縫合,癒合後可能產生攣縮,影響關節活動範圍,造成功能障礙。

居家照護建議(僅限於輕微擦傷、撕裂傷,深層或嚴重傷口務必就醫):

文章開頭提到的生理食鹽水清潔法確實是初步處理傷口的好方法。 但必須強調,這僅適用於淺表且乾淨的傷口。 清潔時應使用乾淨的棉棒,由傷口中心向外輕柔擦拭,避免重複使用棉棒污染傷口。 擦拭完畢後,讓傷口自然乾燥,切勿使用吹風機等方式強行乾燥。 之後可以使用適合的藥膏,例如含有抗生素成分的藥膏(需遵照藥師指示),幫助傷口癒合。 但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疼痛加劇、化膿、發燒等感染症狀,務必立即就醫。

何時需要就醫?

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就醫:

  • 傷口深度超過 0.5 公分。
  • 傷口出血不止。
  • 傷口有異物殘留。
  • 傷口位置在關節或活動部位。
  • 傷口污染嚴重(例如:泥土、糞便污染)。
  • 傷口出現感染症狀(紅腫、疼痛加劇、化膿、發燒)。

總而言之,傷口處理不能輕忽。雖然小傷口可能自行癒合,但為了避免潛在風險,正確的評估與處理至關重要。 當您對傷口的處理拿捏不定時,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別讓一時的疏忽,造成日後難以彌補的遺憾。

#傷口感染 #傷口癒合 #縫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