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紀錄多久會消失?

18 瀏覽次數

依據台灣醫療法第 70 條,醫療機構的病歷必須保存至少 7 年,未成年者的病歷則需保存至其成年後 7 年。人體試驗的病歷則須永久保存。若醫療機構無法繼續開業,其病歷應交由承接者或至少保存六個月以上才能銷毀。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在台灣,就醫紀錄到底會保存多久,其實牽涉到許多層面,並非單純一個「七年」就能概括。雖然醫療法第七十條明文規定病歷保存年限至少七年,但實際執行上卻更加 nuanced,以下我們就來深入探討:

首先,必須釐清「七年」指的是一般病歷的最低保存年限。這包含了門診、住院的診斷、檢查、治療等相關紀錄。然而,對於未成年人,這個期限會延長至成年後七年。舉例來說,一個五歲兒童的就醫紀錄,會保存到他年滿十八歲再加七年,也就是二十五歲。這項規定是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確保他們成年後仍能取得 childhood 的完整醫療資訊。

其次,並非所有病歷都只保存七年。某些特殊情況下,病歷的保存期限會更長,甚至永久保存。例如:

  • 人體試驗的病歷:基於研究倫理和長期追蹤的需要,參與人體試驗所產生的病歷必須永久保存
  • 涉及醫療糾紛的病歷:若病歷牽涉醫療糾紛訴訟,在訴訟期間及判決確定後一定期限內,醫療機構都必須妥善保存相關病歷,不得銷毀。
  • 特殊疾病的病歷:例如癌症、慢性病等,考量到疾病的長期追蹤和研究需求,有些醫療機構會選擇保存更長時間,即使超過法定七年。

此外,醫療法也規範了醫療機構歇業時的病歷處理方式。若醫療機構因故無法繼續開業,其病歷應交由其他醫療機構承接,或是至少保存六個月以上,並通知主管機關,才能依法銷毀。這確保了即使醫療機構歇業,病患的醫療資訊仍然受到保障。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病歷保存期限有法定規範,但並不代表病患過了期限就無法取得自己的醫療資訊。醫療機構通常會將超過保存期限的病歷進行去識別化處理後,作為研究或教學之用。若病患有特殊需求,仍可向原醫療機構申請調閱。

總而言之,台灣就醫紀錄的保存期限並非鐵板一塊的七年,而是依據病患年齡、病歷類型、醫療機構營運狀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了解這些細節,才能更有效地保障自身權益,並善用醫療資訊。

#健保資料 #就醫紀錄 #病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