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風濕科抽血驗什麼?

16 瀏覽次數

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抽血是關鍵。必驗項目包含類風濕因子(RF)或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抗體),兩者擇一即可,輔助診斷。另外,發炎指數如C反應蛋白(CRP)和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則反映體內發炎程度和免疫狀況。疾病診斷不限於發病六週後,如有持續關節不適,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提供建議 0 喜歡次數

免疫風濕科抽血檢查項目有哪些?

哎,說到免疫風濕科的抽血檢查,我去年四月在台北長庚醫院做過一次,那時候手腕痛得要命,醫生說可能跟風濕有關。 印象中,他們抽了不少血,主要就是查類風溼因子(RF)和抗環瓜氨酸(CCP)抗體,好像還有個什麼抗核抗體(ANA),當時報告單上密密麻麻的,看得我頭昏眼花。 醫生特別強調RF和CCP這兩個,說它們能判斷是不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價格的話… 我忘了,反正健保都有給付啦!

另外,他們還驗了發炎指數,CRP跟ESR,醫生解釋說這能看出身體發炎的程度。 我的ESR指數偏高,醫生就說我的發炎反應比較明顯。 至於症狀持續多久才需要驗血? 我當時只痛了大概兩個星期左右就去看醫生了,醫生還是幫我做了完整的檢查。

其實,我覺得症狀持續時間沒那麼重要,重點是身體不舒服就要去看醫生,別硬撐! 醫生會根據你的症狀,判斷需要做哪些檢查。 我個人覺得,提早檢查總是比較好,早發現早治療嘛! 畢竟,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拖久了,病況反而更嚴重,像我那時真是痛到半夜睡不著。

關鍵字: 類風溼因子(RF), 抗環瓜氨酸(CCP)抗體, C反應蛋白(CRP), 紅血球沉降速率(ESR), 免疫風濕科, 抽血檢查

類風濕因子偏高會怎樣?

欸,講到類風濕因子偏高,我就想到我阿姨。她大概五年前吧,就開始覺得手指頭怪怪的,早上起來特別僵硬,握拳頭都覺得痛。一開始她不以為意,以為是媽媽手,擦擦藥膏就算了。

  • 早期症狀:
    • 手指關節僵硬,尤其早上特別明顯
    • 關節腫脹、疼痛
    • 覺得疲勞

後來越來越嚴重,連膝蓋、手腕都開始痛,而且紅腫熱痛都來了。她去看醫生,醫生一驗血,類風濕因子超標!醫生說她有很高的機率會發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聽到這個她都嚇傻了。

  • 類風濕因子與類風濕性關節炎:
    • 類風濕因子偏高,並不代表一定會得類風濕性關節炎。
    • 但如果加上關節症狀,就要高度懷疑。
    • 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

阿姨現在每天都要吃藥控制,還要定期回診追蹤。雖然藥物有副作用,但至少可以控制病情,避免關節變形。她現在很後悔,當初應該早點去看醫生,才不會拖到這麼嚴重。

  • 嚴重後果:
    • 關節發炎、破壞
    • 活動困難,甚至癱瘓
    • 影響生活品質

所以說,如果發現自己有關節不舒服,千萬不要拖,趕快去看醫生檢查一下,早發現早治療才是王道!

類風濕可以根治嗎?

類風濕,真的能好嗎? 不可能吧? 網路上都說治不好…

唉,醫生說要長期控制,不是根治。 重點是:

  • 減少疼痛
  • 改善發炎
  • 保持關節功能

早點治療很重要! 不然關節壞掉了就… 想想就覺得可怕。

藥物方面,聽醫生說的,好像有幾種: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NSAID)
  • 類固醇 (這個聽起來很猛…)
  • 免疫調節劑 (好多專有名詞…)
  • 生物標靶製劑 (這是什麼高科技藥嗎?)

我現在超怕關節變形… 每天都做好多復健… 真的煩死了。 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能好好生活,又不會讓病情惡化。 唉,類風濕,真的是個長期的戰爭啊… 真希望哪天能有根治的藥物出現。

現在就這樣,先去睡了。明天還要回診…

類風濕指數多少正常?

深夜睡不著,看著手機,想著類風濕指數的事情。

  • 正常值:類風濕指數(RF)通常指的是類風濕因子,一般來說,各家醫院的檢驗標準會有些微差異,但大致上來說,低於檢驗室參考值的上限,就算是在正常範圍內。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除了類風濕指數,醫生還會綜合評估其他指標。

類風濕性關節炎評估標準(只是其中一部分):

  • 受侵犯的關節數量和大小

    • 2-10個大關節:1分
    • 1-3個小關節:2分
    • 4-10個小關節:3分
    • 10個關節:5分

  • 發炎指數

    • CRP(C反應蛋白)或 ESR(紅血球沉降率)高於正常值:1分
  • 血清學指標

    • RF(類風濕因子)或 ACPA(抗環瓜氨酸抗體)高於正常值,但低於3倍:2分
    • RF或ACPA 高於正常值的3倍:3分
  • 症狀持續時間

    • 超過六週:1分

這些數據只是醫生診斷的參考,並不能單獨判斷。如果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去看醫生,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類風濕關節炎如何保養?

唉,類風濕性關節炎喔…保養起來真的有點麻煩,不過好像也沒辦法,只能盡量顧好自己。

  • 吃對東西很重要!

    • 均衡飲食是王道,這大家都知道,但真的要做到好像有點難…

    • 抗發炎飲食,這個很重要!可以減少腫脹跟疼痛。

      • 地中海飲食好像不錯,聽起來就很健康。
      • 魚(富含Omega-3)
      • 水果
      • 豆類
      • 未精製穀類
      • 這些好像都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可以減少發炎反應。
  • 骨頭也要顧好!

    • 高鈣食物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不然老了會更慘。
    • 鈣質從哪裡來?牛奶?還是要吃鈣片?????
  • 心血管也不能忽略!

    • 高纖食物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所以要多吃蔬菜水果嗎?
    • 感覺好像要列一張飲食清單,不然根本不知道要吃什麼。

總之,就是要吃得健康,顧好骨頭,還有注意心血管,唉,好多事情要做,覺得有點累…但為了以後的健康,還是要努力啊!????

類風濕關節炎要吃什麼保健食品?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保健食品選擇,並非單純補充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輔助治療,搭配正確的飲食與藥物控制才能有效管理病情。 以下針對常見的保健食品與飲食建議做更深入的說明:

一、保健食品:輔助而非取代治療

  • 綜合維生素: 提供身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素,有助於維持整體健康,但並非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特效藥。 選擇時注意劑量,應符合每日建議攝取量。 過量攝取反而可能造成負擔。

  • B群維生素: B群參與能量代謝,缺乏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功能。 但目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單獨補充B群能有效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症狀。 需配合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額外補充。

  • 維生素C: 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 但其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仍需更多研究佐證。 攝取方式以天然食物為主較佳。

  • 其他補充品: 例如魚油(Omega-3脂肪酸)有研究顯示可能具有抗發炎效果,但效果因人而異,且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服用任何補充品前,都應告知您的主治醫師,避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二、飲食調整:關鍵在於控制發炎

  • 高纖維飲食: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於腸道健康,間接影響免疫系統。 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等。

  • 減少精緻糖: 精緻糖會促進發炎反應,應盡量減少攝取含糖飲料、甜點等。 這點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格外重要。

  • 葉酸、維生素B6和B12: 這些營養素對於部分合併有高半胱胺酸血症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能有助於減少甲氨蝶呤(MTX)治療的副作用。 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需經醫師評估。 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肝臟、豆類、堅果等。

三、重要提醒:

  • 保健食品非藥物: 任何保健食品都無法取代正規藥物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等。

  • 個人差異: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對保健食品的反應也可能不同。 務必謹慎選擇,並注意過敏反應。

  • 諮詢醫師: 在開始服用任何保健食品或調整飲食前,都應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註冊營養師,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們能根據您的個人狀況提供最適合的建議。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是一個長期且需要耐心且持續管理的過程,健康飲食、適當運動以及持續與醫師合作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 切勿輕信坊間偏方或網路資訊,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才是最可靠的途徑。

#免疫疾病 #抽血項目 #風濕檢查